心理声学模型是对人听感的统计性质的数学表述模型,它解释人各种听感的生理原理。 心理声学模型可以在主观听感劣化不多的条件下,大大降低数字音频信号传输的带宽。它主要基于人的听觉器官的生理结构和感知模式,通过对数字音频信号的相应处理,去除不可闻的信号成分及引入不可闻的畸变,达到普通熵编码无法达到的压缩比率。
一、心理声学的主要内容 1. 声音感知与物理属性的映射 ① 音高感知: 频率决定音高,但非线性(例如,低频区更敏感)。 ②响度感知: 振幅相关,但受频率影响(人耳对2-4 kHz最敏感)。 ③时间特性: 声音时长影响感知(如短于...
由于我们听到的声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认为自己听到的声音的影响,因此任何关于人类听觉的讨论都应该包括对声音感知的研究,即心理声学。 什么是心理声学? 心理声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感知声音的学科。这是一个相对新兴的领域,它始于十九世纪末期,旨在帮助通信业的发展。心理声学将声音的生理学(我们的身体如何接收声音)...
听觉皮层映射:fMRI研究揭示音乐训练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 听力诊断:通过心理声学测试(如Békésy跟踪法)检测听觉通路损伤。 6. 艺术与媒体创作 电影音效设计:杜比全景声利用空间声学原理营造环绕效果。 音乐制作:均衡器调节基于临界频带理论(如避免低频掩蔽人声)。 三、前沿方向 1--个性化听觉模型:基于AI生成用户专属HRTF...
引言:心理声学,顾名思义,是研究人对声音心理感知的一门学科。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 声学发展史之——建筑声学 (Architectural Acoustics))里面说的,声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听觉感官——耳朵服务。声…
心理声学研究使人类能够了解他们所听到的声音。通过我们的听觉系统和认知能力的强大结合,我们不仅可以接收周围的声音,还可以为它们赋予含义,从而有助于我们保持安全,良好沟通,并尽情享受这个世界永不停歇的“声音盛宴”。 通过观看我们的网络研讨会“使用Ansys技术聆听您的仿真”,进一步了解有关声音在产品设计考虑因素中发...
1、声品质定义 声品质是一个心理声学概念,它关注的是人们对声音特性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不仅仅局限于声音的响度,还包括声音的质感、舒适度等多个维度。2. 心理声学参数 声品质的评价涉及多个心理声学参数,包括但不限于:粗糙度:反映声音的调制幅度,对低频声音的评价尤为准确。响度:衡量声音的强弱,影响人们对...
《工程心理声学》(作者:HugoFastl,出版社:Springer,2007)重点解析噪声评估指标,比较了响度、尖锐度、波动强度等心理声学参数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差异。《听觉神经科学基础》(作者:AlanPalmer,出版社:OxfordUniversityPress,2015)从神经编码角度,阐释了耳蜗核神经元群对声音包络的时域编码机制。《虚拟现实音频技术》(作...
在自然听音中,人的听觉系统对声源的定位取决于多个因素——双耳接收到的信号差异用来决定声源的水平位置,由外耳对高频信号的反射所引起的耳郭效应决定声源的垂直位置,而人耳的某些心理声学特性对于声源的定位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2.2.1.1 双耳效应 在自然听音环境中,双耳信号之间的差异对于声源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