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道修持在自身,那么他就具备了真实的德。把道修持在家庭,那么他的德就有余。把道修持在乡里,那么他的德就得以深远。把道修持在国家,那么他的德就得以丰厚。把道修持在天下,那么他的德就得以博大。以道着眼于身,则能察知身的运作状态;着眼于家,则能察知家的运作状态;着眼于乡,则能察知乡的运作状态;着眼...
对于这一类和以往印象中《老子》有出入的版本,现在称之为《德道经》。 帛书《德道经》,是已知出土版本中,较为接近老子时代的,比敦煌写本早数百年。相对其他版本,可能更接近老子的原作。 《老子》这部著作,是上、下两篇。从时间轴来看,先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即《德道经》。后因某些原因(这是另外...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 返也者...
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吾何以知其然也哉?以此。 三、厚德立道 ...
道德经-帛书版 道经 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德 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
译文:上乘之人听闻了道,会尽其所能遵行它;中乘之人听闻了道,有时候放在心上,有时候就遗忘了;下乘之人听闻了道,哈哈大笑。如果他不嘲笑,那道就不足以为道了。所以有古语是这样说的:显明之道好像是暗昧,进取之道好像是后退,平顺之道好像诸多阻碍。最崇高的德,好像空谷一般低下;最纯净的洁白,好像遭到玷污;最...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领略帛书本《德道经》的独特魅力。其中,第三十八章探讨了德的层次与内涵,揭示了上德与下德、上仁、上义、上礼之间的微妙差异。而第三十九章则进一步阐述了“一”的重要性,从天地神谷到万物侯王,都离不开这个核心概念。同时,章节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提醒我们重视基础与根本,追求真实与...
1973年,考古学家在湖南长沙马王汉墓发掘出帛书版老子《德道经》,分为甲、乙本,传抄时间略有不同,甲本是西汉初年刘邦登基后,乙本则是汉文帝登基之后【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是已出土版本中最接近老子时代的,帛书《德道经》的字句更接近老子原著本义的版本。。马王堆帛书《老子·德道经》与通行本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