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写于徐铉从贬谪之地召回京师之后,当时正值国家动荡,赵匡胤已于公元960年建立北宋,各地战火纷飞。 在这样的背景下,友人王四十五即将离开前往东都,这里的东都指的是江都府(今江苏扬州)。 《送王四十五归东都》是一首五言律诗,结构严谨,每两句构成一联。首联“海内兵方起,离筵泪易垂”,开篇即描绘出全国...
然而,欧阳修对徐铉的篆书似乎并不太欣赏。他认为王文秉的篆书水平远超过徐铉,但徐铉因文学成就而名重当时。欧阳修对徐铉的复古努力持批评态度,可能是因为他认为徐铉的篆书创新程度不够,且眼界不高。特别是对于徐铉传给郑文宝的摹本《秦峄山碑》,欧阳修认为与李斯的原文相去甚远,这可能是他对徐铉篆书评价较低的原...
徐铉擅长李斯小篆,也工于隶书,他与其弟徐锴是当时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俱精通文字学,被称为“二徐”、“大小徐”,他们考订了《说文解字》。 徐铉《私诚帖》 29.1cm×44.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徐铉不仅是一位小篆大家,也是一位行书高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
徐铉(916年—991年),字鼎臣,出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他是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杰出文学家和书法家,与韩熙载齐名,被江东地区誉为“韩徐”。徐铉在书法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擅长李斯的小篆,其隶书作品也非常出色。他的文章继承了晚唐骈俪文风,然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展现出独特的个性。他的诗作平易近...
徐铉,生于公元 916 年或 917 年,卒于 991 年或 1992 年,字鼎臣,世称“徐骑省”,祖籍会稽,后定居广陵,是五代至北宋初在文学、文字学与书法等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树的杰出人物。徐铉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天赋,年仅十岁就已能够提笔作文。他与弟弟徐锴一同刻苦研学,在尚未及弱冠之年,便凭借出众的文才...
徐铉(917年-992年或916年-991年) ,字鼎臣,世称“徐骑省”。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中国五代至北宋初文字学家、文学家。徐铉十岁能作文,起家为吴校书郎。后仕南唐李昪父子,试知制诰。元宗时,知贡举。历太子谕德、知制诰、中书舍人。后主李煜时,除礼部侍郎。累官翰林学士、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职。
徐铉的这首诗承转自然、浑然一体,结尾更是意在言外。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如果一味地沉浸于对往事的追忆,会让人变得消沉和颓废,也将对未来失去信心。正如刘禹锡所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们既该牢记过去、吸取教训,又要胸襟阔大、高瞻远瞩,如此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五代十国著名书法家徐铉《摹刻峄山碑》赏析 徐铉《摹刻峄山碑》之一 徐铉《摹刻峄山碑》秦代李斯的名字自然浮现脑海。然而,原石已不在山东邹县峄山,更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推倒焚毁,原貌难觅。幸运的是,宋淳化四年,郑文宝依据徐铉的摹本《峄山碑》,在长安国子学刻石,这一版本即今日我们所能见到的长安本《峄山碑...
不可否认的是,从唐末到五代,再到宋调的过渡时期,徐铉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虽然他的名气在我国诗坛并非一流水准,但在诗歌艺术日渐衰落的情况下,徐铉凭借突出的诗歌艺术,成为五代到宋初时期的诗坛,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最后讲一个徐铉的小癖好。他喜欢香道,也是制作香的名家,每次遇到月夜,他便焚香一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