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演战报】徐蚌会战..设计笔记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三大战役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而三大战役最重要的只有一个——徐蚌会战(淮海战役)。中华民国方面根据主战场位于徐州和蚌埠之间将这场战役称之为徐蚌会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则根据战前的
当然,军史里还少写了一件事,那就是当时要南运蚌埠的一大批军用物资,还在此车站存放,而这场战斗之后,这一大批物资全部用来武装解放军了。不过,我们的故事主题是“徐蚌之败”,解放军的胜利只是我们的一个印证材料而已,下面我们继续我们的徐蚌之败的故事。就在杜聿明命令邱、李兵团协同空军、炮兵向解放军阵...
国军尚未按“徐蚌会战计划”南移,1948年11月5日,刘峙见国军各兵团均已报告在正面发现解放军主力有扑向徐州之势,便遵从蒋介石之意,将徐州周边部队向徐州收缩靠拢,然后再图向淮河一线撤退。命令黄百韬第7兵团、李弥第13兵团退回徐州东郊,经蒙城向蚌埠调动的孙元良第16兵团经宿县北上退回徐州,邱清泉第2兵团退回徐州...
当然,还有人一直在笔者有关“徐蚌之败”这个系列短文下留言,说:“杜聿明等人的回忆录,要么是的打上了‘时代色彩’,与事实根本不沾边,不足采信,要么是过于吹嘘自己,不足采信。云云。”笔者觉得,你这个评论,才不足采信,因为除此之外,笔者不知道采信什么东西了。历史就是这样多姿多彩,事情就是这样复杂纷...
淮海战役又称徐蚌会战,国民党军队一败涂地的根本原因:制定作战计划的是一帮天才,执行作战计划的却是一帮庸才!淮海战役爆发后,黄百韬兵团由于撤退不及时被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团团包围在碾庄地区,根本动弹不得,此时第七兵团的处境可以说是非常危险。黄百韬也感觉自己这两天智商迷了路,在悔恨交加中发出了著名的...
杜聿明听后心凉了半截,此时的他已然明了,所谓的“徐蚌会战计划”实际已经失败了。早在他被调往东北前,就与老蒋敲定了这个作战计划,一句话就是:将主力集中于蚌埠附近与解放军决战,并马上部署下去,否则有被共军牵制无法撤退的可能。然而现在主力还未撤到蚌埠附近,说明老蒋并未按原计划进行,实际上方案改了数...
徐蚌之败:一场没有载入史册的“大捷”就在国民党上层犹豫不决的时候,徐州“剿总”各部队,并没有闲住,他们主动向解放军发起攻击,还取得不小的战绩,尤其是第13兵团和第7兵团与第107军孙良诚部精诚协作,打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古邳大捷”。1948年10月27日,第13兵团接到徐州“剿总”的命令,大意是:据可靠...
徐蚌大败:内外交困中的抉择时刻!1948年冬,淮海战场寒风凛冽。国民党徐州剿总司令部内,杜聿明面色凝重地看完一封信,又递给了身旁的李弥、邱清泉。这封来自解放军陈毅、粟裕、谭震林的亲笔信,劝杜聿明起义。李弥沉默不语,邱清泉则一把将信扔进火里。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预示着国共双方命运的走向,也揭开了徐蚌...
会议第一项就是郭汝瑰介绍国防部早已拟定好的打通津浦路作战方案,大意是:我军以打通津浦路徐蚌段为目的,徐州方面以主力向符离集进攻,第6兵团及第12兵团向宿县进攻,南北夹击一举击破共军,以打通徐蚌间交通。而有关这个方案,杜聿明和郭汝瑰的回忆,如出一辙,完全相同,杜聿明也没有再反复说他不相信“郭...
徐蚌会战,又称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解放全中国,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以江苏徐州和安徽蚌埠为中心,涉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广大地区。“徐蚌会战”这个名称源于战役的两个主要作战区域——徐州和蚌埠。徐州,古称彭城,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