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怨诗 《征怨诗》是南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的代表作品之一。本诗借箫管,孤枕,孤灯,描述了家乡亲人对征夫的思念,和期盼战争的结束,渴望征夫归来,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也表达了对战争厌恶,渴望和平 诗词正文 荡子从征久。凤楼箫管闲。独枕凋云鬓。孤灯损玉颜。何日边尘净。庭前征马还。
作者柳中庸,唐代边塞诗人,名淡,字中庸,其诗作多描绘边塞风光与征人情感。征怨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生活情景,通过意象描述了征人的战斗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劣。诗中将士们在金河与玉关之间来回奔波,白雪和黄河增强了诗中的苍凉氛围,象征着征人不得返乡的思绪。▣ 作者简介 柳中庸来自河东(今山西永济),与柳宗元...
”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征人眼中的边塞风光,他们不仅在漫长的岁月中感受到无尽的枯燥苦闷,更在眼前的景象中看到无处不在的怨恨。白雪覆盖了青冢,黄河环绕着黑山,这种肃杀的景象无疑加剧了征人的怨恨情绪。“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坐落于今呼和浩特市境内,被视为远离中原的偏远之地,景色荒凉。最后一句描绘了边塞...
《征怨》是一首边塞诗。此诗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戍,感到痛苦不堪,面对着荒凉环境心生怨苦的情状,表现出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之意。诗中不着一个“怨”字,只客观地记录征人岁岁朝朝征战的生活情况,描绘边地荒凉寒苦的景象,而征人深深的怨情已寓其中。全诗语言精美,对仗工整,笔法巧妙,境界阔大。
这里的“绕”字巧妙地寄托了征人的绵绵怨情。这首七绝诗虽未直接发为怨语,却处处蕴含着怨情。诗人通过繁忙枯燥的征战生活和边塞荒凉环境的描写,巧妙地表现了征人的怨恨。诗的语言谨严工整,不仅每句自对,还讲究两联之间的对应。后一联的对仗尤为出色,数字与颜色交织,动词运用也颇具匠心,使得诗歌形象生动且...
《征怨》是唐代诗人柳中庸创作的一首边塞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带拼音的版本: 征怨 zhēng yuàn 岁岁金河复玉关, suì suì jīn hé fù yù guān 朝朝马策与刀环。 zhāo zhāo mǎ cè yǔ dāo huán 三春白雪归青冢, sān chūn bái xuě guī qīng zhǒng 万里黄河绕黑山。 wàn lǐ huáng ...
征怨 唐代: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这首边塞诗描绘了征人无尽的旅程。诗中所述的金河、青冢、黑山等地,均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诗中通过“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描绘,展现了征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边塞生活...
柳中庸和柳宗元同族,擅长写边塞诗。当他看到征人的艰苦生活,觉得有必要替这个群体发声,说说他们心中的不满。于是,就有了这首流传极广的《征怨》。柳中庸没有刻意强调征人的怨恨,他从征人的生活讲起,让人们知道征人的不易。一年又一年,征人驻扎在金河流域,守护玉门关。一天又一天,征人策马驰骋手握大刀。
《征怨》是唐代诗人柳中庸创作的一首描绘边塞军旅生活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当时正值唐朝盛世,但边疆战乱频繁,戍边将士长年累月征战在外,与家人分离,过着艰苦的生活。 在创作这首诗时,柳中庸可能已经有过类似的经历。他曾在朝为官,但因不擅长官场应酬而辞官回乡。回到故乡后,柳中庸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