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妇怨》是唐朝诗人孟郊的诗作。整首诗以深情质朴的笔触,表达了一位征妇在丈夫远行时的思念之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象征手法,使读者对征妇的内心感受有了更加真切的理解。诗意深沉,情感真挚,充满了独特的审美魅力。作品原文 征妇怨 诗词:良人昨日去,明月又不圆。别时各有泪,零落青楼前。君泪濡罗...
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节妇吟》《猛虎行》。《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百科详情>> ...
征妇怨【作者】孟郊 【朝代】唐 良人昨日去,明月又不圆。别时各有泪,零落青楼前。君泪濡罗巾,妾泪满路尘。罗巾长在手,今得随妾身。路尘如得风,得上君车轮。渔阳千里道,近如中门限。中门逾有时,渔阳长在眼。生在绿罗下,不识渔阳道。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
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 这两首诗都以“征妇怨”为题,表达了征妇对征人的思念、对战争的怨恨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无助。张籍的诗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征妇的悲惨遭遇,强烈地控诉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而孟郊的诗则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征妇对征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尽哀怨。
在古典诗词中,良人从军、征妇哀怨是一大习见题材。张籍《征妇怨》却翻出新意,以其摧心呕血、深至沉痛而卓然不群,享誉后世。“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辽水,即今东北辽河,于辽宁营口东南入海。诗歌开门见山,点明征妇怨毒所由。诗中“全没”二字,力过千钧,从战况惨烈,伤亡惨重中突出事件的典型性...
闺怨诗 八拍蛮 闺怨二首 谢赐珍珠 春闺思 春思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春思 宫怨 昔昔盐 浣溪沙 进入频道>> 元曲精选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什么意思 山坡羊骊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殿前欢·冬》《山坡羊·冬日写怀(其二)... 倪瓒《黄钟·人月圆》阅读答案附赏析 盍西村《小桃红...
征妇怨良人昨日去,明月又不圆。别时各有泪,零落青楼前。 君泪濡罗巾,妾泪满路尘。罗巾长在手,今得随妾身。 路尘如得风,得上君车轮。 渔阳千里道,近如中门限。中门逾有时,渔阳长在眼。 生在绿罗下,不识渔阳道。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标签: 孟郊 更多...
【引】 汉 王充 《论衡·论死》:“秋气为呻鸣之变,自有所为。依倚死骨之侧,人则谓之骨尚有知,呻鸣于野。”唐 张籍 《征妇怨》诗:“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清 孙枝蔚 《归来》诗:“依倚诸有位,不如为农商。” 3同居[tóng jū]: (3).犹共处。
君泪濡罗巾,妾泪满路尘。罗巾长在手,今得随妾身。路尘如因风,得上君车轮。渔阳千里道,近如中门限。中门逾有时,渔阳长在眼。生在丝罗下,不识渔阳道。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这是两首妇怨诗,反映了战争造成夫妻分离后的思念。中唐时期,藩镇割据严重,唐朝廷与诸藩镇间的战争非常激烈,多少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