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译作慈王。又称毕邻陀王、旻邻陀王、弥兰王。系指纪元前二世纪后半叶希腊人大夏王弥兰多罗斯(Menandros)。该王曾统治阿富汗之喀布尔地方,并入侵印度,一时势力及于西北印度五河一带,使印度深受希腊文化之影响。据巴利文‘弥兰王问经’载,王与比丘那先(巴Na^gasena )讨论教义,终归依佛教。
根据汉译本与巴利文英译本,结合其他中外古典文献和最新的钱币、考古资料,可以证明该经包含了比较明确的希腊化信息:所谓的“弥兰王”就是公元前2世纪中期统治印度西北部的著名国王米南德,他的出生地阿荔散应是“高加索的亚历山大里亚”,他...
“ 有前世故知识一人在海边,作国王子,名弥兰。弥兰少小好读经,学异道,悉知异道经法,异道人无能胜者。弥兰父王寿尽,弥兰立为王。王问左右边臣言:“国中道人及人民谁能与我共难经道者?”。边臣白言:“有学佛道者。人呼为沙门。其人智慧妙达。能与王共难经道”...其王弥兰以正法治国。高才有智谋明于官事...
《南传弥兰王问经》是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内容简介 "五尼柯耶"以外的南传经,见存于巴利文《大藏经》(编在藏外典籍类)中的尚有《弥兰陀王问经》。弥兰陀王是公元前一世纪左右统治西北印度的希腊国王,他曾向一位名叫那先(又译那迦斯那,意为龙军,中印度人。初学吠陀,后出家学佛,研习阿...
南传弥兰王问经卷上 第四 诸行生之条件 国王说:“尊者龙军,是否有任何行产生?” “大王,是。有诸行产生。” “尊者,如何彼等产生?” “大王,有眼与色即有眼识,有眼识即有眼触,有眼触即有受,有受即有爱,有爱即有取,有取即有有,有有即有生,有生即有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为此全部苦蕴...
尔时尊者龙军,(戒腊)较于其前方的四万比丘为年幼,但较于其后方的比丘会众为年长。时弥兰王遍观前、中、后之全部僧众,自远而见尊者龙军坐比丘僧众中,如一头发蓬松的狮子,不惊不怖、不毛发悚然,亦无畏惧胆怯,如是一见即知:此是龙军。弥兰王遂向提婆曼谛耶说道:“提婆曼谛耶,此即是尊者龙军。” ...
《弥兰王问经》(《那先比丘经》)中所呈现的内容主要是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的过渡期教理。世亲在《阿毗达摩俱舍论》中就有关于弥兰王与龙军讨论佛理的记载。因此,大体可以推论出,《弥兰王问经》中有关时间的讨论很可能影响到部派...
佛教故事 | 信与不信 弥兰王对那先比丘说道:“佛法里讲:世间上活到百岁,一直作恶的人,如果他临命终时,能够一心念佛,则必生净土,这话叫人难以相信。经里又讲,人若杀生一次,必堕地狱,这话我也不能相信。”...
"五尼柯耶"以外的南传经,见存于巴利文《大藏经》(编在藏外典籍类)中的尚有《弥兰陀王问经》。弥兰陀王是公元前一世纪左右统治西北印度的希腊国王,他曾向一位名叫那先(又译那迦斯那,意为龙军,中印度人。初学吠陀,后出家学佛,研习阿毗昙)的长老询问佛法,内容包括:智慧、烦恼、轮回、业、佛陀、教团、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