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京杭大运河之畔的杨园村也是张履祥最终的安息之所。其去世后,家人原本将之葬于故居东南半里许,后来门人以墓地过于潮湿为由,迁葬至村北方向的西溪桥南。这里作为后世纪念张履祥的主要场地,发挥了更加久远的作用,凭借着运河水网的交通便利慕名而来的后学接踵而至。康熙六十年(1721),海盐张朝晋和余姚陈梓因...
张履祥,作为明清之际的“理学真儒”,他是清初“尊朱辟王”的先驱和“践履笃实”的民间理学代表,在中国儒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第一,张履祥是明末清初“尊朱辟王”的先驱。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他是“清儒中辟王学的第一个人”。第二,张履祥是清初朱子学的先导。唐鉴在《清学案小识》中将他与...
康熙十三年正月,张履祥身体虚弱,最终一病不起,于七月二十八日与世长辞。张履祥故去后,葬在村庄田野之间,送葬者不过亲友学生数十人。坟前立一小石碑,题“杨园先生之墓”,墓地极其简陋。张履祥一介布衣,却尽自己的努力,在一乡一地上耕耘,为地方、为生民而努力谋福,他在理学、农学上的建树,高尚的德行,一...
📜张履祥,生于1611年11月5日,卒于1674年8月29日,汉族,字考夫,又字渊甫,号念芝,号杨园,浙江桐乡人。他世居清风乡炉镇杨园村(今属桐乡市龙翔街道杨园村),因此学者们称他为杨园先生。张履祥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理学家,也是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张履祥出生于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自幼丧父家贫,母亲以孔孟之...
张履祥(1611~1674),字考夫,号念芝,学者以其所居杨园村(今浙江嘉兴桐乡)而称之为杨园先生。 儒家的践履功夫,是要落实到日常伦理、庸言庸行之际的。作为实学家的张履祥没有忘记自己的士人身份,也就是要求从下愚不及的陋民之中提升出自己。“六经大义俱耕耘”的精神,正...
张履祥(1611年~1674年),字考夫,号念芝,号杨园。浙江桐乡人,世居清风乡炉镇杨园村,故学者称杨园先生。 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同时对农学有较深入的研究,著有《经正录》、《愿学记》、《问目》、《备忘录》、《初学备忘》、《训子语》、《言行见闻录》、《近鉴》、《读易笔记》等。
张履祥(1611年11月5日—1674年8月29日),汉族,字考夫,又字渊甫,号念芝,号杨园,浙江桐乡人,世居清风乡炉镇杨园村(今属桐乡市龙翔街道杨园村),故学者称杨园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 张履祥生于下层知识分子家庭,少孤家贫,母以孔孟皆无父之儿教之。年十一,就馆于陆昭仲,十五应童子试,...
【清初历史人物】张履..张履祥极重农学,主张耕读不偏废,“治生以稼穑为先”。顺治四年(1647)后,教学之余,亲自经营农业,岁耕田地各10余亩。每届农忙,必停馆返里主持收种,或草履箬笠,送饭至田头,或率家人下地劳作。他时常与
历史知识> 张履祥 明末清初浙江桐乡人,字考夫,号念芝,因居杨园村,学者称杨园先生。明末诸生。初受业于刘宗周,后专意程朱。明亡,归居乡里课蒙终身。倡居敬穷理,践履笃行,力主耕、读不容偏废,无以空言著书。讲学余暇,岁耕田十多亩,草履箬笠,习于农事。所著《补农书》,大至治地,小至编篱,及养鱼酿酒,凡农...
张履祥 [清](公元一六一一年至一六九三年)字考父,号念芝, 桐乡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三年,年六十四岁。明诸生。九岁丧父,哀毁如成人。及长,与同里顾统等以文相砥砺。从 刘宗周闻 慎独之学,晚乃专意程、朱。立身端直,躬习农事。病学者骋口辨、沽虚誉,故于来学之土,均不受其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