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地处杭嘉湖三地之中心,是宋代辅广,清代张履祥、吕留良等文化名人的故乡,与朱子学为特色的浙西文化有着特别的渊源,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浙西文化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希望通过学术对话,解码张履祥学术思想的当代价值,同时也以...
坐落于京杭大运河之畔的杨园村也是张履祥最终的安息之所。其去世后,家人原本将之葬于故居东南半里许,后来门人以墓地过于潮湿为由,迁葬至村北方向的西溪桥南。这里作为后世纪念张履祥的主要场地,发挥了更加久远的作用,凭借着运河水网的交通便利慕名而来的后学接踵而至。康熙六十年(1721),海盐张朝晋和余姚陈梓因...
张履祥在明清之际的动荡社会中,以其“井牧六经俱耕耘”的实学特色,彰显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个性与生命精神。 节选自《“井牧六经俱耕耘”的张履祥实学》,原载于《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作者陈海红。
【一】介绍张履祥及其作品《后爱莲说》张履祥(1641-1700),字子善,号敬斋,浙江嘉兴人,清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他的著作颇丰,其中《后爱莲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美文。【二】阐述《后爱莲说》的主题思想 《后爱莲说》以莲花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坚贞品质的崇尚。文章通过对莲花的...
张履祥,字考夫,号念芝,号杨园。浙江桐乡人,世居清风乡炉镇杨园村(今属桐乡市龙翔街道杨园村),故学者称杨园先生。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十月初一生;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七月二十八日卒。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 个人档案 张履祥 [清](公元一六一一年至一六九三年)字考父,号念芝, 桐乡人。生...
张履祥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 ,9岁时他父亲过世,为了葬父,家中卖掉了一半田地,家道开始中落。20岁时他祖父去世,因为地方习俗,在家中停棺不葬。到了次年夏,他的母亲又去世,为了买坟地,不得不再次出卖部分田产,家境更加贫寒。困境之中,家人仍将科举上取得突破、改变家族命运的重任托付给了他。他...
📜张履祥,生于1611年11月5日,卒于1674年8月29日,汉族,字考夫,又字渊甫,号念芝,号杨园,浙江桐乡人。他世居清风乡炉镇杨园村(今属桐乡市龙翔街道杨园村),因此学者们称他为杨园先生。张履祥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理学家,也是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张履祥出生于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自幼丧父家贫,母亲以孔孟之...
张履祥(1611年11月5日—1674年8月29日),汉族,字考夫,又字渊甫,号念芝,号杨园,浙江桐乡人,世居清风乡炉镇杨园村(今属桐乡市龙翔街道杨园村),故学者称杨园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 张履祥生于下层知识分子家庭,少孤家贫,母以孔孟皆无父之儿教之。年十一,就馆于陆昭仲,十五应童子试,...
后爱莲,字静斋,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她对张履祥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翻译成文言文。这种翻译方式不仅保留了原文的韵味,还将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传达给了读者。通过后爱莲的翻译,我们更能体会到张履祥诗歌中的优美和深邃。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学习文言文...
家训宝典之一百八十八:张履祥家训《训子语》之二 张履祥可以说是儒家“耕读”思想的践行者。在读书学问上,他师从蕺山学派的创始人“蕺山先生”刘宗周,在应吕留良邀请前去授课的崇德南阳村东庄(今属桐乡市留良乡),制订了《东庄约语》,教学生遵循,主张“学问固重实践,然必自致知格物始”,并且对前来以应科举试而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