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力的创作强调‘个人的身体及其附着其上的经验’,他所关注的艺术本体、语言和媒介,都在阐述作为个体的自己与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张培力怎样理解艺术,他如何通过实践切入对艺术本体的讨论,这是这个展览最终想要呈现给观众的。”“张培力 2011.4.27——长期”展览现场泰康美术馆 展览的另一个关键词是 “卫生” 。
张培力,《海上》,2024,三通道录像投影,彩色,有声,运用AI技术,17分36秒。“张培力”,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 这件备受瞩目的三屏影像《海上》是一部“伪电影”,张培力首次尝试了真人拍摄、强大的技术和设备支持以及数字合成技术等,“在摄影棚里拍摄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最新的尝试,也是对我认知的一种挑战。
《海上》 2024 三通道录像投影,彩色,有声,运用 AI 技术 17分36秒 ©张培力 《标准像》 2024 LED 摄影装置,彩色,无声 200 cm x 200 cm ©张培力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艺术始于一个迟来的现代主义运动,即“85新潮”,它在张培力于1984年从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不久出现。从这个意...
彼时的张培力是穿马丁靴、半伛着背的忧郁青年。而在他身边正发生着“八五新潮”等中国当代艺术大事件。张培力别具风格,他画游泳的人和演奏爵士乐的人。这些人物介于雕像和卡通之间,无面目、无表情、无感受,也分不清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还是极简主义。观众模糊地意识到,他们来自于很早的年代,但却流露着新异的...
2024年8月23日至10月31日,泰康美术馆呈现“中国录像艺术之父”、新媒体艺术家张培力个展“2011.4.27—长期”。展览首次以身体、身份与个人经验为主题,通过绘画、录像、行为、装置、雕塑及综合材料等跨越多种媒介的30余件/组作品,辅以手稿和录像作品档案,系统梳理和展示艺术家1984年至今四十年的职业生涯及创作。
8月23日,北京泰康美术馆,“中国录像艺术之父”、新媒体艺术家张培力个展“2011.4.27—长期”展览现场,参观者在印着艺术家身份证号码的荧光纸本作品《密码》旁交谈。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8月23日,北京泰康美术馆,“中国录像艺术之父”、新媒体艺术家张培力个展“2011.4.27—长期”展览现场,...
对集体与个人的反思亦贯穿于张培力对身体社会化和个人经验的深刻探讨之中。展览中呈现的多件作品,诸如《护照和签注》,均揭示了个人身份在社会系统中的多维复杂性。以护照和签证为象征,张培力深入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个体身份的复杂性与流动性。这些符号不仅代表着国家权力的掌控与对个体行动的限制,更揭示了现代社会中...
【张培力 趁还活着看到自己的内脏和骨头,弄清楚“我”究竟是什么】北京红砖美术馆一进门的下沉圆厅里,二十多个煤气瓶空罐在直径近十米的“圆锅”里激烈地旋转、碰撞,速度由慢到快,电动机在最快的瞬间急刹。“圆锅”上方的可升降电磁铁随机抓取单个重约三十斤的煤气罐,从高空抛掷,使其伴随着剧烈的轰鸣和撞击...
2024年8月24日,张培力的个展“2011.4.27—长期”在泰康美术馆举办。作为中国录像艺术的先驱,张培力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多样的媒介形式,不断挑战艺术的边界和观众的认知。此次展览不仅全面回顾了他自1984年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以来的四十年艺术生涯,更通过“身体与身份”这一核心主题,揭示了他在不同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