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1月,张君劢陪同来华讲学的哲学家杜舒里回到中国,不期,在实践政治之前,他先成了“玄学鬼”。 张君劢回国之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知识界对“德(民主)、赛(科学)二先生”的崇拜热情正高。1923年2月4日,陪同杜舒里北上天津和北京讲学的张君劢,应著名学者吴文藻...
可张君劢的处理却截然不同,他事先知会了沈氏并亲口承诺她:“离婚条件可以随便开,能做到的我尽量都办到。”因为沈氏本就与张君劢并无感情,所以,在收到丈夫的离婚请求后,她并没有太意外。自然,她也未曾提出太过分的要求。最终,张君劢与沈氏得以以和平的方式解除了婚姻,两人离婚时,张君劢还支付了沈氏一笔...
《张君劢传》一书指出, 张君劢对国民党的政治批评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首先,他批评国民党没有尊重自由意志,指出革命的目的在于达到人类的自由平等,因此应从尊重人群的自由平等开始。他通过对比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成功革命经验,强调了尊重人民自由的重要性。其次,张君劢批评国民党不允许异说存在,他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
张君劢(1887年1月18日—1969年2月23日)是中国政治家、哲学家,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近现代学者,以及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之一。 基本信息 张君劢原名嘉森,字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笔名君房。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宝山区)人。 教育背景 张君劢6岁私塾启蒙,从小读书用功,悟性过人。12岁考入上海江南制造局广...
在人才辈出的民国张君劢似乎不算特别出名,不过他绝对是一个大才子。1887年1月18日他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同时这个家庭还是世代儒医,这让张君劢从小就深受家学影响,养成了一种温和柔情的性格。在自己3岁的时候妹妹张幼仪出生,对这个妹妹张君劢是十分宠爱的。在张幼仪长到6岁的时候,家里按照社会上的习俗就开始...
而张君劢,正是张幼仪的二哥,一位学术圈内鼎鼎有名的哲学家。然而,他的身份却远不止于此。张君劢还是民国时期一位举足轻重的知识分子,但这位曾经的文化精英,却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43名战犯”之一。这样的人生经历,注定让他的名字充满争议。从学术翘楚到政治风云人物 张君劢出生于上海,家境富裕,衣食无忧。
1969年,台北沉浸在庄重之中,张幼仪的二兄张君劢追悼会举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如时光之门,展现了葬礼现场的情景。灵堂正上方挂着横幅,写着“张君劢先生追悼会”。现场布置与吊唁人数显示,葬礼规模较隆重,表明张君劢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张君劢或许对许多人而言较陌生,但对我们这些了解历史的人来说,他有...
张肖梅提到张君劢赴美前夕,王世瑛同他对斟对饮,情意缠绵,弟妹们都笑他们比少年夫妻还要恩爱,等到世瑛死后,他们都觉得这惜别的表现,有点近于预兆。 1946年年底,王世瑛的灵柩自重庆运回上海,12月29日安葬于真茹乡横塘先人坟上。张君劢在繁忙之中抽出时间,写了一篇感情真...
1938年12月16日,在《再生》周刊第十期头版上,张君劢发表了《致毛泽东先生的一封公开信》,全文约2.3万字,对中共进行了全面攻诘。蒋介石对此如获至宝,大力转发宣传,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而毛泽东却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并没有全面展开反击辩论。而且毛泽东多年后赴重庆谈判,遍访诸贤,曾说——此行最遗憾的...
徐志摩在法国追林徽因未果,垂头丧气的回了国,而张君劢陪伴着自己的妹妹早就等着他了。在哥哥的支持下,张幼仪离了婚,细心的哥哥发现,如若一辈子把妹妹放在家里,那她不会快乐,一定要让她去接触外面的新世界才行。就这样张君劢在生活上一直照顾着自己的妹妹的同时,还拉着她学习各种新文化新思想,在看到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