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明军清点自己的战果,发现仅仅打死了16个蒙古人,自己一边却有52人战死。即便是将两个数字相加,也不可能是一场大规模遭遇战所应有的伤亡。所谓的大捷之说,自然是不攻自破。 应州大捷无疑是明朝边境局势与军事力量状态的体现。无论蒙古人在当时如何衰落,都有能力给每况愈下的明军以意想不到的打击。明朝人无...
各路明军接到朱厚照的命令后迅速按照他的部署落实,由此形成了对达延汗的合围之势,明军在大同附近的应州完成集结,鞑靼军也抵达应州战场,两军在此展开会战,是为应州之战。在战场上,朱厚照镇定自若,指挥明军作战,并亲自带队杀入敌阵,见皇帝都亲自上阵砍人,明军士气为之一振,战斗力爆棚,曾经那支声动天下的...
应州之战明军打得很艰难,朱厚照赶到前线后“即其地为营垒,乘舆上焉”,直接以乘舆为中心扎下营地,次日蒙古人冲击大营,“乘舆几陷”,差点就攻破朱厚照的乘舆了,如果攻破了免不了又是一场“土木之变”,所以朱厚照此举勇则勇矣,却非常冒险,幸好皇帝在侧,将士用命,击退了蒙古人,保住了朱厚照,朱厚照这才...
我想绝大多数人一说起应州之战,第一反应就是那可笑的伤亡记录,蒙古军阵亡16人,明军阵亡52人,但实际上这个数字是错误的。原版的伤亡记录出自于《明武宗实录》,其记载是“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明军斩获蒙古军首级十六颗,阵亡者有五十二人,重伤...
宽河之战的记录非常的简略,如今也鲜有人提及。但是这一战斩俘蒙古人万余,比之被后世海吹的应州之战,战果那是强上了千倍。就算是与朱棣的五伐漠北比起来,这战绩也是非常彪炳的。明朝北伐成果能在其上的,只有朱元璋时期的北伐成果。可是令人唏嘘的是,朱瞻基因为采取了收缩政策,现在在网上备受各种指责,宽河之...
第四天,双方“自辰至酉战百余合”从上午一直打到傍晚,蒙古军未能占到任何便宜,到了第五天,蒙古军西撤,退至平虏朔州等地,朱厚照又欲进兵,结果“会天大风黑雾昼晦”,蒙古军退军,但是很快又“复入王林城西及答儿庄窝三家川青山等处”不仅如此,还“深入直至应州地处抢掠”。 其实很明显,应州之战朱厚照打得并...
我想绝大多数人一说起应州之战,第一反应就是那可笑的伤亡记录,蒙古军阵亡16人,明军阵亡52人,但实际上这个数字是错误的。原版的伤亡记录出自于《明武宗实录》,其记载是“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明军斩获蒙古军首级十六颗,阵亡者有五十二人,重伤者有...
从军事角度而言,朱厚照的部署在大体上没有问题。但他仅仅考虑到了明朝一方的部署态势,而忽略了对蒙古军队的估算。这种将对手想当然弱化的思维,注定了应州大捷将会是以闹剧收场。 今日的应州古城遗址 因为蒙古骑兵南下的目的大都是为了劫掠与示威,并没有强行攻破城关的欲望。在这样的战略目标下,3-5万人的骑兵将会以最...
而战争也很快随着蒙军的靠近在山西应州打响,史称"应州之战"。 在应州,王勋的兵力固然不够,但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将军时春的及时支援和皇帝的命令却给予了他坚持的勇气。于是乎,他按照朱厚照的指示命令全军决一死战,务必拖住蒙军,坚持大部队的到来。而总兵王勋拼死作战,倒也强有力地迷惑了蒙军统帅,将蒙军长时...
应州之战 1517年9月,明正德12年。在亲信江彬的怂恿下,正德皇帝-朱厚照微服来到军事重镇-宣府,他想亲征蒙古,并封自己为“镇国公,威武大将军”,化名朱寿。此前正德皇帝侦知蒙古达延汗“小王子”率众南下进犯大同,宣府地区。正德皇帝有条不紊地制定了“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策略。9月27日,5万蒙古骑兵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