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也有很多历史学者表示出不同的看法,从各种历史文献中找出官方史书的疏漏,以此来驳斥明武宗朱厚照借用应州之战作秀的说法。于是对于应州大捷是真是假的争论甚嚣尘上,网络上流传出了各种不同的文章。其实不论是认为朱厚照作秀的,还是认为应州大捷是朱厚照最巅峰功绩的,但都有一点是无法否认的。应州之战中明军是...
战后,明军清点自己的战果,发现仅仅打死了16个蒙古人,自己一边却有52人战死。即便是将两个数字相加,也不可能是一场大规模遭遇战所应有的伤亡。所谓的大捷之说,自然是不攻自破。 应州大捷无疑是明朝边境局势与军事力量状态的体现。无论蒙古人在当时如何衰落,都有能力给每况愈下的明军以意想不到的打击。明朝人无...
现在咱们再来看看应州之战的全过程:正德十二年,蒙古军五万余骑准备入侵,在此之前,身在阳和的朱厚照迅速做出了部署“大同总兵官王勋、副总兵官张輗、游击孙镇军大同城;辽东左参将萧滓军聚落堡;宣府游击时春军天城;副总兵陶羔、参将杨玉延、绥参将杭雄军杨和;副总兵朱銮军平虏;游击周政军威远”。九月“虏分道...
各路明军接到朱厚照的命令后迅速按照他的部署落实,由此形成了对达延汗的合围之势,明军在大同附近的应州完成集结,鞑靼军也抵达应州战场,两军在此展开会战,是为应州之战。在战场上,朱厚照镇定自若,指挥明军作战,并亲自带队杀入敌阵,见皇帝都亲自上阵砍人,明军士气为之一振,战斗力爆棚,曾经那支声动天下的...
应州之战——十万明蒙大军会战下六十八人阵亡的悲哀(5) 在应州,王勋的兵力固然不够,但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将军时春的及时支援和皇帝的命令却给予了他坚持的勇气。于是乎,他按照朱厚照的指示命令全军决一死战,务必拖住蒙军,坚持大部队的到来。而总兵王勋拼死作战,倒也强有力地迷惑了蒙军统帅,将蒙军长时期的拖...
写明武宗朱厚照之前,一定要先把应州之战说清楚。关于应州之战的争议太多了,本篇将依据《明史》《武宗毅皇帝实录》《名山藏》等史料,剖析应州之战三大争议。01杀敌人数是否被恶意抹黑 先看《武宗毅皇帝实录》里关于应州之战战果的记载:“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应州...
经过几场激烈的战斗,达延汗见难以占得便宜,便率兵北撤。明军则尾随追击至朔州后放弃,应州之战至此结束。在这场战役中,明军战死52人,重伤563人,轻伤无数,而斩获的蒙古首级却仅有16个。蒙古人的表现凸显了他们的一些特点和传统。蒙古人极为重视死后回归故土,若有战士在战场上阵亡,他们的同伴会想尽办法将...
应州之战的作战经过和..应州之战的作战经过和参与将领都有详细记载。武宗骗开居庸关之后,就让谷大用封锁居庸关,不让一人出关,然后以大将军的名义调兵遣将,所以参与者都是宣大抽调的将领,兵力也有限的很。
一、应州之战:争议中的“大捷” 正德十二年(1517年),蒙古鞑靼部首领达延汗(小王子)率五万骑兵进犯大同。此时,朱厚照正化名“威武大将军朱寿”,在宣府、阳和一带巡视。他闻讯后拒绝回京,亲自调集五万明军迎战,双方于应州(今山西应县)激战五日,最终蒙古退兵,史称“应州大捷”。 1. 战事细节与战术争议...
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在过去几百年史学家的笔下一直是一位荒唐至极、昏聩可笑的皇帝,他做的任何事也都打上了“荒唐”、“昏庸”的标签。本文结合史料并加以逻辑分析,对这位可能被抹黑的“昏君”所指挥的应州之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2楼2014-01-07 00:23 收起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