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文言文知识点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徒: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类,属) 2、出:其出人也远矣(超出) 二、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受:通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三、一词多义 1、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2...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或师焉──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作动词,低于。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
以下是对《师说》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作者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并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是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道理,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二、【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师,以……...
《师说》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二、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低于) 2.吾未见其明也。(形作名,高明的地方) 3.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
2024年《师说》知识点总结《师說》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二、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詞“所”与介詞“以”結合,译...
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门第风气,韩愈写了《师说》一文。唐代以官位高低区分门第,士大夫普遍对从师有「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写《师说》的目的就是抨击这种错误风气,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主张。🎓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
师说 一、重点字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的凭借。)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 4.是故无贵无贱(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风尚) 6.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