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1940年5月24日~1996年1月28日), 俄罗斯犹太裔美国诗人,散文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40年5月24日,布罗茨基生于苏联列宁格勒,1955年开始创作诗歌,1972年被剥夺苏联国籍,驱逐出境,后移居美国,曾任密歇根大学驻校诗人,后在其他大学任访问教授,1977年加入美国籍,1987年获得诺贝尔...
在上世纪,布罗茨基强烈的个性标签反而让诗人受到了诗歌圈的赞美,因此在一些相关传记作品中,也有作者指出布罗茨基的傲慢极有可能是他表演型人格中的一个面具。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他的傲慢,他在不同阶段所体现出的性格以及经历的生活,让布罗茨基这位作家身上充满了值得探讨的话题。“傲慢”的布罗茨基 约瑟夫·...
当时担任《时报》杂志的记者塔尔博特(后任美国副国务卿)一番运作,说通了在美国政府中能起关键作用的某些实权人物,他告诉他们,“布罗茨基需要帮助,他将为美国文学增光添彩。美利坚合众国应当向他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此后的事我们都知道了,美国突然改变态度,也顺顺当当地接纳了布罗茨基。到美国后,大诗人奥登又及时...
《布罗茨基传:在两座岛之间生活》[俄]马克西姆·古列耶夫 著 孔霞蔚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古列耶夫擅于在虚实之间将场景与梦境相衔,借用古希腊悲剧为经,以历史文献、诗人作品和同时代人回忆录为纬,闪回的电影画面、富于戏剧感的对白穿插于每一幕,将诗人的生活和艺术搬上传记的舞台——使读者置身于真切...
在他47岁时,以其“出神入化”“韵律优美”“如交响乐一般丰富”的诗篇和“为艺术英勇献身的精神”荣获198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这项世界性文学大奖继加缪之后又一位年轻的获奖者。下文为布罗茨基1987年12月8日在瑞典文学院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在但丁的阴影下 约瑟夫·布罗茨基 臧棣 | 译 艺术品的存在...
大概上世纪九十年代,诗歌界流布着一个有关布罗茨基的传闻:在一个著名的国际诗歌节上,一位享有盛名的诗人走到布罗茨基面前向他问好,哪知布罗茨基不领情,傲慢地说:俄罗斯有伟大的文学……这种傲慢几乎成为了布罗茨基的人格标签,无论是面对普通公众还是面...
作为一名西化的俄国人,布罗茨基的认同和希望是指向第一罗马帝国的遗产,即由罗马法律和罗马教会的结合中演变的一个伦理政治体系,孕育出西方关于国家和个人存在的观念基础。他所恐惧和排斥的是第二罗马帝国的历史后遗症,即君士坦丁的东扩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不仅使得西方教会和东方教会分离,还让东方教会与亚洲父权社会及...
今天是布罗茨基83周年诞辰,一起欣赏他笔下十句诗,体会其精神力量,相信你会喜欢。布罗茨基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海军军官,但因为血统问题,不得不退役,由母亲挣钱养家。布罗茨基不忍心母亲如此辛苦,又不满意学校刻板教学,15岁的时候退学外出谋生。他做过多种工作,早上打工,晚上读书,自学英文和波兰...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6),俄裔美籍诗人。生于列宁格勒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摄影师,布罗茨基自小酷爱自由,因不满学校的刻板教育,15岁便退学进入社会。他先后当过火车司炉工、板金工、医院陈尸房工人、地质勘探队的杂务工等。业余时间坚持写诗,译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