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康德、尼采和维特根斯坦被誉为“三座大山”,不仅因为他们在哲学领域的卓越贡献,更因为他们颠覆性的思想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康德的认识论革命、尼采的权力意志理论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重新定义了现实、真理和人类的存在意义。一、康德:认识论的革命 1. 先验...
道德的来源: 康德认为道德的来源在于普遍的、抽象的道德原则,而尼采则认为道德应当源自个体的意志和欲望。康德强调道德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而尼采则认为道德应该是个体的自主选择和意志表达。道德行为的动机: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当是出于义务和责任,而尼采则认为道德行为应当是基于个体的自主意志和选择。康德强调...
休谟的怀疑论对因果性发起的质疑,有力撼动了那些理性主义者苦心打造的理性水晶宫。为了应对休谟的怀疑论挑战,康德的“哥白尼转向”将人类可靠的知识局限于现象世界,而“本体世界”则成为了人类理性与经验知识所无法通达的“物自体”。自康德以后,人类就从宇宙的中心滚到物自体这个巨大的未知事物之中,人类的全能意志...
事情变成这样,首先不是任何个体的过错;相反,在德勒兹笔下的尼采看来,“存在”(这里所说的世界)本身就具有走向反动的倾向,他称这种倾向为“虚无主义”。无论是柏拉图主义、康德的批判哲学,还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无一例外地是虚无主义历史的环节,是在贬低充满不确定性的生命、而为种种现成的道德辩护;辩证法甚至...
为了应对休谟的怀疑论挑战,康德的“哥白尼转向”将人类可靠的知识局限于现象世界,而“本体世界”则成为了人类理性与经验知识所无法通达的“物自体”。自康德以后,人类就从宇宙的中心滚到物自体这个巨大的未知事物之中,人类的全能意志在此时找到了为自己解除理性封印的宝贵机会。
尼采对康德美学的主要命题:“无利害关系的愉快”极为反感,指责这一命题玷污了美和艺术。在他看来,审美绝非一种静观的境界,而是生命激情奔放的状态。尼采对美的追求如同对人生的要求一样,美必须表现出生命和力,他以这个标准衡量艺术,对颓废柔弱的艺术进行了猛烈抨击。让我们用尼采的眼光为审美的人生描绘一幅图画...
《哲学家爱了谁》从哲学家如何谈恋爱写起,通过十个章节,寻找心灵伴侣——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为爱付出惨痛代价——阿伯拉尔、多情的哲学家——卢梭、终身未娶的大师——康德、深爱对方,却主动放手——克尔凯郭尔、个人情感受家庭影响颇深——叔本华与尼采、如何择偶——边沁与穆勒、平明贵族——马克思、感情生活...
哲学三巨头:康德、尼采和维特根斯坦 古典哲学康德、现代主义哲学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逻辑哲学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分别代表了西方哲学在认识论上的三种思考角度,三种不同的方式。 康德的认识论调和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是可能的,人类可以获得确定且可靠的知识,而且人类的知识还会不断...
尼采和康德非常接近 文/罗亚玲(文汇-复旦-华东师大联合采访组)被访谈人:福尔克·格哈特(Volker Gerhardt),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荣休教授,以下简称“格哈特”访谈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罗亚玲副教授,下简称“文汇”访谈时间:2018年5月-6月 最早听闻格哈特教授是在2002年。我在柏林自由大学留学,新结识的几位台湾学友中...
德勒兹以下说法富有启发性:“尼采在《论道德谱系》中试图重写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探究心灵的悖谬、世界的悖谬以及理念的神秘化:尼采认为从事哲学就是从事批判,但康德并没有运用好哲学的批判功能。舍斯托夫兴奋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中发现了真正的《纯粹理性批判》。正是尼采首先看出康德缺少真正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