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品“榆即”大尖足布,为赵国早中期铸币,其形制是由耸肩尖足空首布演变而来,平首、耸肩、平裆、尖足,面首部有两条斜竖筋线直至币身,中部有一条短竖筋线分隔币文,右侧为“榆”左侧为“即”。其背首部有一条垂直竖筋线,币身左右各有一条短竖筋线,靠右侧有数字“一”,为纪数,从形制和重量上看...
战国早、中期赵国所铸布币,因足部成尖状而得名,有大小两种,大型尖足布多为耸肩,是由耸肩尖足空首布演变而来,属一釿(“釿”是战国时期货币单位)布,通长8cm左右,重约11g。已发现的钱面文字有“甘丹”、“大阴”、“兹氏”、“晋阳”、“邪山”、“蔺”、“榆即”、“虑虒”、“阳曲”共九种,...
尖足布系战国时期赵国铸币,形制是从春秋时期耸肩尖足空首布演变而来的,特点是平首、耸肩(后来趋于微耸肩或平肩),尖足,方裆或弧裆,外周有郭。正面首部有二竖纹,腹中有一竖纹,背面首部有一竖纹,腹部有两竖纹,背文多有数字,面文为地名。钱制分大小两种,大型为一釿布,小型为半釿布,但一釿、半釿的面值大多不...
类圆足布和类方足布均为小布,未见大布。一般通长50、面宽27mm左右,重5g 左右。这和尖足布铸行后期的情况相符合,就整体而言,它们还比尖足小布略为轻小。这样的变化符合战国晚期铸币减重的规律。 目前发现类圆足布的钱文地名有:晋阳...
战国早、中期所铸布币,因足部成尖状而得名,有大小两种,大型尖足布多为耸肩,是由耸肩尖足空首布演变而来,属一釿(“釿”是战国时期货币单位)布,通长8cm左右,重约11g。目前已发现的钱面文字有“甘丹”、“大阴”、“兹氏”、“晋阳”、“邪山”、“蔺”、“榆即”、“虑虒”、“阳曲”等九种,...
[一槌定音]战国 尖足布选集 更多 《一槌定音》 20250330 《一槌定音》 20250323 《一槌定音》 20250316 《一槌定音》 20250309 《一槌定音》 20250302 《一槌定音》 20250223 《一槌定音》 20250216 《一槌定音》 20250209 《一槌定音》 20250202 《一槌定音》 20250126 《一槌定音》 20250119 ...
平首尖足布 名称: 平首尖足布 年代: 周 战国 具体年代: 赵 简介 平首尖足布钱的特征是耸肩、方档、尖足,少数肩稍平。分大小两种,按铸文为“一釿”和“半釿”二等制,俗称“平首尖足大布”、“平首尖足小布”。大布如“甘丹”(邯郸)布钱,通长8.5,足距4.3厘米;钱面模铸城名,背铸数目字。
战国早、中期赵国所铸布币,因足部成尖状而得名,有大小两种,由耸肩尖足空首布演变而来。小型尖足布属半釿(“釿”是战国时期货币单位)布,通长5cm左右,重约6.5g,已发现50多种。小型尖足布种类繁多,其收藏价值因钱面文字的不同有很大差别,其中“兹氏半”、“邪山”、“大阴(半)”、“蔺(半)”、...
相比空首布,尖足布重量较轻,便于携带和使用。不同铸造地点如邯郸、晋阳、大阴等地的尖足布各有特色。邯郸的尖足布正面有“邯郸”二字,背面有“二”字;晋阳的正面有“晋阳”二字,背面有“三”字;大阴的则有“大阴”二字,背面有“四”字。这些设计不仅增加了其美观性,还提升了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