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柳,中药名。为杨柳科植物小叶柳Salix hypoleuca Seem.的根或叶。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之功效。常用于风湿骨痛,劳伤。入药部位 根或叶。性味 味辛,性温。归经 归肝经。功效 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主治 用于风湿骨痛,劳伤。相关配伍 1、治蛇头疔:山杨柳叶...
种名:小叶柳 学名:Salix hypoleuca Seemen 别名: 花期: 生态性状:耐阴植物 观赏性分类:其它 科:杨柳科 属:柳属 小叶柳分布地区 产陕西、甘肃、湖北、四川、山西等省。 小叶柳形态特征 灌木,高13.5米。枝暗棕色,无毛叶椭圆形,披针形,椭圆状张圆形,稀卵形长2—4厘米(稀5.5厘米),宽1.2—2.d厘米,先端急尖,...
小叶柳的功效与作用 驱风除湿,活血化瘀。 小叶柳主治 主治风湿骨痛,劳伤。 小叶柳用法用量 日常用法:内服,煎汤,9~30g;或泡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小叶柳选方 1、治风湿,劳伤:山杨柳根、柳树根皮各30g。泡酒,早晚温服。 2、治蛇头疔:山杨柳叶,少许,嚼烂外敷,至消肿为止。
杨柳科小叶柳Salix hypoleuca Seem.,以根、叶入药。 名称小叶柳(Xiǎo Yè Liǔ) 别名山杨柳、红梅蜡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清血化瘀。主治风湿骨痛,劳伤。外用治蛇头疔。 用法用量0.3~1两,泡酒服或适量煎水洗。外用取少许嚼烂外敷至消肿为止。 性味辛、涩,温。
毛轴小叶柳是杨柳科柳属植物。形态特征 与原变型区别是花序轴及当年生小枝、幼叶和叶柄有毛。灌木,高1-3.6米。枝暗棕色,无毛。叶椭圆形,披针形,椭圆状长圆形,稀卵形,长2-4厘米(稀5.5厘米),宽1.2-2.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渐狭,上面深绿色,无毛或近无毛,下面苍白色,无毛,叶脉明显...
小叶柳,中药名。为杨柳科植物小叶柳Salix hypoleuca Seem.的根或叶。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之功效。常用于风湿骨痛,劳伤。
小叶柳 目录“小叶柳”在《全国中草药汇编》“小叶柳”在《*辞典》“小叶柳”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叶柳 【拼音名】 Xiǎo Yè Liǔ 【别名】山杨柳、红梅蜡 【来源】杨柳科小叶柳Salix hypoleuca Seem.,以根、叶入药。 【生境分布】山西、陕西、湖北、四川、贵州。 【性味】辛、涩,...
药材名称小叶柳 拼音Xiǎo Yè Liǔ 别名山杨柳、红梅蜡 来源杨柳科小叶柳Salix hypoleuca Seem.,以根、叶入药。 生境分部山西、陕西、湖北、四川、贵州。 性味辛、涩,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清血化瘀。主治风湿骨痛,劳伤。外用治蛇头疔。 用法用量0.3~1两,泡酒服或适量煎水洗。外用取少许嚼烂外敷至消肿为止...
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小叶柳的根或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ix hypoleuca Seem. 采收和储藏:根,春、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灌木,高1-3.6cm。叶片椭圆形、披针形、椭圆状长圆形,长2-4cm,宽1.2-2.4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上面绿色,初时有柔毛,下面粉绿色;叶脉明显突起,全缘;叶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