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洞庭湖志》载:洞庭湖面有团山、寄山和明山三个岛,寄山“湖水周遭,浮峙如鸡子,本名鸡子山,音讹为‘寄’”。三山中,寄山虽最小,却因其人文背景而最神,传说是秦始皇当年用赶山鞭赶百山去蓬莱,到洞庭湖听到鸡叫,恐泄露仙机,慌忙中将其中的一座寄存于此,故曰寄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
编者按谈起南县地貌,一马平川是多数人的印象。事实上,这片广袤的湖湘平原,也是有山的。日前,县文联便组织摄制组来到了华阁镇寄山,探访这南县现存的唯一之山,以及山中之茶。寄山全景 天公作美,绵雨初歇,四月难得的晴天让摄制组倍感珍惜,一到寄山便摆开架势着手拍摄。采茶姑娘笑语吟吟,踏春群众纵享茶香...
寄山都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传统文化,源于中国古代山川信仰。寄山都名义上是寄托神明或者祖先的神龛,实际上是一种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信仰,通过寄山都,人们向山川神明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同时也把人自身的命运寄托在山川之中。寄山都虽然源于中国古代山川信仰,但是在不同地方的形式和传承也有所不...
赏析:这首诗《寄山友长孙栖峤》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诗人以自然山水为背景,抒发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和对山水景色的感慨。 首句"此时气萧飒,琴院可应关。"中,描绘了当时的清幽气氛,仿佛是一位山友正在琴院中准备迎接客人,气氛宁静和谐。 接下来的句子"鹤似君无事,风吹雨遍山。"表现出诗人心中的友人如同一只自在...
董宇辉在访谈中精妙地解读了这部作品,他认为,《人间信》就像是一封写给世界的真挚信件,每个人在书写时都会流露出最真实、最深沉的情感。如同酒后吐真言,作者在灯下摊开心扉,徐徐道来,那些曾经不愿提及或展露的过往,都在字里行间得以释放,仿佛是一种自我救赎的过程。我在一个海棠花盛开的日子开始了这段阅读...
寄山中人 作者:温庭筠 年代:唐 体裁:五律 类别:代简 月中一双鹤,石上千尺松。素琴入爽籁,山酒和春容。 幽瀑有时断,片云无所从。何事苏门生,携手东南峰。【作者小传】: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
据悉,山峡景中有“神龟”“骆驼”“天鱼塘”“草帽石”“老帽”“定海神针”“花果山”“灵牌石”“佛指山”“卧犬”“香炉石”“太白天书”“牛肝马肺”“挑担石”、纤夫道等。因不能一一对应,靠近欣赏,故不能逐一叙述。续行,右岸远处山顶一侧有一棵独立的纤细石柱,称之为“望夫石”,在薄雾中隐隐...
中国古代文人可以分为两种人,一种为出世,其代表人物为陶渊明,这类人就是传说中的隐士,大隐于市,小隐于山,这类人或是看破世间名利,或是自身淡泊无欲,或是入世无门,郁郁不得志,而古时又娱乐资源贫乏,除了三五好友喝酒作诗,而这类人又是不是那么合群,就只能寄情山水间,体会大自然的瑰丽与奇妙;而对于入世的人来...
几处残红山影共余晖。浮秋水,寄落霞,山色湖光残照野人家。残柳枯叶随风舞,湖光山色入画图,落霞孤鹜长天一望舒。总关情,残垣草木惊,一抹落霞红似火,半江秋水冷如冰。如血染青丝,秋水望穿君不知,残烛泪尽山色为谁痴。秋水望断君不知,落霞孤鹜两相思,湖光山色无限好,一片残红入新诗。
乡音土语,游丝千尺,遥寄双山。 诉衷情·父亲记忆 身高八尺面堂红。声大气如钟。 讲台三尺授业,衫褛袖囊空。 容久记,梦难从。思无穷。 纸烟一缕,那山那水,儿已成翁。 诉衷情·网行天下 千山只在一窗间。万物网线连。 居家日行千里,风景尽游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