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思想,主张通过发展农、工、商、交通等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国家独立与富强。这一思想以“救亡图存”为目标,强调经济振兴对抗外来侵略,成为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实践之一。 一、历史背景与思想起源 19世纪末,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面临...
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思想家主张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思想。陈炽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宣称名词解释:今后中国的存亡兴废,“皆以劝工一言为旋转乾坤之枢纽”(《续富国策·劝工强国说》)。20世纪初,张謇极力宣扬实业救国论,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同年,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他在家乡通州筹办起大生纱厂,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张謇对当时流行的“商战”思想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这是皮毛之论,西洋诸国富民强国之本在于工业,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他指出,日本的强大关键在于工业发展,以工业带动商业。1...
实业救国是什么 答案 实业救国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代表人物有张謇、张东荪等.在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兴办实业,提倡“商战”,他认为发展商业能够富国,富国就能御侮,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张之洞虽然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但认为发展...
面对中华民族日益深重的生存危机,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民国政府,都采取过积极的措施,助力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民族资产阶级在此条件下践行着实业救国的方案,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形势 中华民族以其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自英国发...
1894年甲午败亡迫使中国进入历史转折的关口,如何从近代走向现代,三个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人做出了不同选择:康有为要变法,孙中山干革命,张謇搞实业。 江苏南通人张謇从42岁在通州(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开始,包括 20多家企业和370多所学校先后在他手里诞生。他大器晚成,却...
【解析】 (1)内涵:实业救国是以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 的一种思想。 (2)产生:甲午战后,为挽救民族危亡由张赛等人发起。在19世纪末 至20世纪初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而存 在,在中国近代众多的社会改革方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3)意义:该思想表达了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
清末状元的实业救国梦想 1853年,张謇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他的父祖以上数代都以农商为生。这种家庭出身,使张謇从小就生活在社会下层,对民众的疾苦有深切的了解,从而养成了他的民本意识。为了改变家庭命运,他在幼时就被父亲送入私塾学习,希望由此走出一条由读书进入仕途的道路。12岁时,塾师出上联“人骑白马...
像爱国实业家张謇,凭借他特有的贡献和超棒的成就,成了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典型榜样。这篇文章呢,就是想通过回忆张謇的那些光辉事迹,展现出他作为民族工业奠基人的历史地位,同时也研究研究他的思想和实践对后世带来的深远影响。【一、时代背景:甲午战败后的民族觉醒】19 世纪末那会儿,中国正深陷在内外交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