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要人“守其辱”,别看只是三个字,原来藏有大智慧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德乃足,复归于朴。德不貣,复归于无极。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源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楚墓帛书《道德经》甲本)在《道德经》中,老子教导我们要“守其辱”,这其中的深意何...
事实上“知其白,守其辱”的“辱”不是指侮辱,而是指黑,即污垢的垢,“辱”字本身就有黑之意,整句之意是“我知道光明,但我守住暗昧的位置”。为什么要“知其白,守其辱”呢?这与人生“避难”的观念可以相通。“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人取我弃,人弃我取,既安全又自在。这不是懦弱,而是重视...
综上所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这句话所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旨在教导人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智慧,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实现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作者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荣耀,却保持谦卑,愿意承担耻辱,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空谷。成为天下的空谷,才能保持恒久的德行,回归到纯真自然的状态。这是老子对于道德修养的一种理念,强调谦虚...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的意思是:一个人即使知道自己处于荣耀和尊贵的地位,也能够坚守住卑微和屈辱的心态,这样的人就像天下的低谷一样,能够容纳万物,受到众人的敬仰和爱戴。 这句话强调了谦虚谨慎的重要性。在道家看来,真正的智者不会因一时的荣耀而骄傲自大,也不会因一时的屈辱而丧失信心。他们能够以平和...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译文:深知雄强之道,却能安处柔弱之位,做天下的溪谷;做天下的溪谷...
一千个中国人读《山海经》可能有800个被千奇百怪的生物笑倒,一千个中国人读《道德经》可能有一千种理解,有的从中看到大道,有的看到阴谋诡计,有的看到修身养性……“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可称为“三知三守”,出自《道德经》。
最后,“知其荣,守其辱”则是在告诫我们,荣誉与耻辱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成功并不是终点,失败也不是终结。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失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此失去价值。相反,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品格与智慧。学会在荣誉面前保持谦逊,在耻辱面前不气馁,才能在风雨中坚定前行。在这个...
“知其荣,守其辱”揭示尊贵与卑贱的动态关系。老子以“天下谷”为象征,低谷虽看似卑下,实为容纳万物的空间。主动接纳屈辱,并非认同不公,而是超越世俗评价的束缚,以虚怀若谷的胸襟承载更多可能。这种“守辱”的智慧,使个体摆脱虚荣心的桎梏,在德性充足后“...
类似的生存智慧,让慧珊想起了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所说的:「“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意思是,人应该在知晓荣耀的时刻保持谦逊,以免被卑辱,在坚守光明的时候,也要包容承接黑暗。因为守辱,不是自卑自贱,而是在荣耀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骄不躁;守黑,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光明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