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季君之乱”虽然在史书中的记载极为简略,但对秦国的影响其实很大。随着秦惠文王时期的统治集团在“季君之乱”中覆灭,新兴的统治集团也就填补了他们留下来的权力空缺,其中就包括“人屠”白起。
所以,在这复杂的形势下,嬴稷的上位并不是终点,而是秦国政局动荡的另一个开端。 果然,公元前305年,秦昭襄王二年,准备了一年多之久的公子壮,终于发动了夺取王位的武装叛乱,史称“季君之乱”。 这场叛乱鲜为人知,但却并不简单。因为公子壮的背后,是几乎所有的秦国宗室和大半个秦国朝堂,就连之前支持芈八子的樗里...
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季君之乱是发生在秦国秦昭襄王二年(公元前305年)的一场叛乱。事件的起因是秦武王死后无嗣,而秦惠文王的多个儿子因此争夺王位。其中,公子壮(也被称作庶长壮或季君)联合了一些大臣、诸侯和公子发动了叛乱,试图夺取王位。然而,这场叛乱最终被秦昭襄王和宣太后(芈八子)一方平息,公子壮及其同党被诛杀,秦惠文后也被清...
嬴稷登基成为秦昭襄王后,任命自己的舅舅魏冉为将军,尊自己的母亲芈八子为宣太后。在昭襄王二年(即公元前305年)就发生了秦朝历史上著名的“季君之乱”。“季君之乱”中的“季君”指的是公子赢壮,他是秦惠文王的长子,并非嫡出,只是个庶子,但他素有战功,才能出众,深受拥戴。同时他也是《芈月传》中公子...
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吕氏春秋·无义》:公孙竭与阴君之事,而反告之樗里相国,以仕秦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而不得入三都,又况乎无此其功而有行乎? 两者应为一事。 一 杨宽《辑证》将“公孙竭与阴君之事”系于秦惠文王晚年,误。秦惠文王时,樗里疾为庶长;秦武王...
而季君之乱的爆发,恰恰是旧贵族对“外来者”统治的反扑。公子壮的失败,标志着秦国宗室力量的衰落,宣太后一系从此独揽大权近四十年,为后来秦始皇的统一埋下伏笔。值得一提的是,秦昭襄王的母亲芈八子,堪称战国最传奇的女性政治家。她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重用弟弟魏冉和族人芈戎,甚至不惜与义渠王私通以稳定边疆。
历史知识> 季君之乱 战国时秦国争夺王位的事件。秦武王四年(前307),武王卒,无子,诸弟争立。大臣及惠文王后(即武王母)、武王后拥立公子壮即王位,称季君。芈八子(即惠文王妃,武王庶母,后称宣太后)及其异父长弟魏冉则迎立公子稷(芈八子之子)。两公子争立,内乱三年。由于魏冉任职用事,掌兵权,诛杀公子壮、惠文...
第三年,也就是昭襄王二年(前305年),有个叫季君的公子壮,还有些大臣、诸侯、公子们造反,结果全被魏冉给灭了。历史上把这事儿叫做“季君之乱”。《史记·秦本纪》八月,武王死。族孟说。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芈氏,号宣太后。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