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最闪亮的方面,也让我们对美好的人性充满了信心。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善端,希望能永远保持并发扬。也希望我们的天空依然能继续被这人性的光辉照耀。对于他人的不幸,少点猎奇,不做吃瓜群众,多点真诚怜悯心;有余力者,伸出你温暖的双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所以,孟子跟梁惠王的对话,就像做了一半的事,剩下的一半,还没去做。在孟子跟梁惠王的对话里,他提到了很有名的4个字:仁者无敌!这4个字是啥意思呢?第一,仁者无敌,心怀仁爱的人,是没有人与他为敌的。晚清时有一个段子。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三人坐在屋里喝茶。有人点评奉承说:李公精明,人不能...
墨子主张“使天下兼相爱”,也讲“慈”“孝”但并不以“孝悌”为“兼爱”之本,更不主张有等差的爱,所以,其“兼爱”具有反宗法等级制度的特点,因此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故答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一是说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着根本区别,儒家强调等级,墨家强调平等,二是春秋...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孟子说的,这话的原意是说:得到天下民众的支持,就能得到天下。这话有道理,但并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得到天下,有太多其它因素的制约,并非只有得民心这么简单。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是儒家的一种治国思想,和平时期,得民心者得天下可以说得通。战争时期,得民心者得天下就不一定了,首先要在战争...
虽然个人比较赞成第二种说法,但是我始终觉得,孟子“无后为大”内涵绝不止步于此,从孟子衍生出的“舜不告而娶”例子,颜小二觉得出了,孟子是在借“舜不告而妻”与“无后为大”,强调君子行事的灵活性以及讲求道德原则的原则性。为什么这么说?请继续往下看。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关于“无后”的...
为什么这么说?对孟子思想有些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孟子认为“人生来即善”,指出人们只要能够在后天学习生活中不断自我反省,让自己身心都能符合“礼”的要求,那么就有能够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的可能。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出,孟子“人皆可为尧舜”这句话中的“尧舜”,不仅仅只是指存在于历史中的“圣王尧与舜...
而不是说不孝的情况只有“三种”,其中最为不孝的是无后。自从东汉的赵歧注释《孟子》之后,“不孝有三”正确的理解就变成了:一、明知父母亲做了不正确的事,而不阻止;二、明知家中贫困,还不思上进,不肯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环境;三、不结婚生子,导致家中祭祀无人主持。家族后继无人。
在最初的孔孟之道有关的书籍中,提到孝道时,实际上并没有明确指出不孝有三这样的概念,这是后来做了总结和缩减之后形成的,并非他的原文。在孟子看来,不孝并不只有三种,而是大致分成了五类。大致指的是,懒惰不能立身,更不能供养父母视为不孝;因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连累到父母视为不孝;自私自利,偏信妻子...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蕴含古人的智慧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出了一句经典的名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不仅简洁明了,而且深刻揭示了道德和正义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将详细解读这句话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古人智慧。1....
《百家讲坛》 20250325 大宋名臣范仲淹 8 范仲淹和他的同事们 《百家讲坛》 20250324 大宋名臣范仲淹 7 理想与现实 《百家讲坛》 20250323 大宋名臣范仲淹 6 庆历新政 《百家讲坛》 20250322 大宋名臣范仲淹 5 军中有一范 《百家讲坛》 20250321 大宋名臣范仲淹 4 为官本色 《百家讲坛》 20250320 大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