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主张“使天下兼相爱”,也讲“慈”“孝”但并不以“孝悌”为“兼爱”之本,更不主张有等差的爱,所以,其“兼爱”具有反宗法等级制度的特点,因此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故答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一是说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着根本区别,儒家强调等级,墨家强调平等,二是春秋...
而孟子指出的“人皆可为尧舜”,实则就是认为人因为天性本善,只要能够在不断修习的过程中保有四心,那么就能成为和“尧舜”一样保有四心的圣人。2、孟子的“期待”:在“反躬内求”中,德性圆满 孟子提出“性善论”,并且发出“人皆可为尧舜”的感慨,其实这之中内含了孟子的“期待”。即便是再坚定地相信人...
所以,孟子跟梁惠王的对话,就像做了一半的事,剩下的一半,还没去做。在孟子跟梁惠王的对话里,他提到了很有名的4个字:仁者无敌!这4个字是啥意思呢?第一,仁者无敌,心怀仁爱的人,是没有人与他为敌的。晚清时有一个段子。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三人坐在屋里喝茶。有人点评奉承说:李公精明,人不能...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孟子说的,这话的原意是说:得到天下民众的支持,就能得到天下。这话有道理,但并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得到天下,有太多其它因素的制约,并非只有得民心这么简单。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是儒家的一种治国思想,和平时期,得民心者得天下可以说得通。战争时期,得民心者得天下就不一定了,首先要在战争...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蕴含古人的智慧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出了一句经典的名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不仅简洁明了,而且深刻揭示了道德和正义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将详细解读这句话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古人智慧。1....
这四种善端,孟子特别说到恻隐之心,也就是同情心。天生的同情心会让人在别人遭遇不幸时毫不犹豫,挺身相助。孟子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译文:人都有...
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大都知道“食色性也”这一说法,出自于《孟子·告子》一书。 尽管这一说法出自于“告子”之口,但是,告子是否真有其人,仍有争议,在此先暂不展开,也就是说,孟子很可能是借助告子之口来诠释自己的思想,甚至可以说,告子不过是孟子虚构的一个人物,就好比我们写小说一样,并非是真有其人。
翻译下面这段文字,说一说孟子说此话想表达什么观点。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虽然个人比较赞成第二种说法,但是我始终觉得,孟子“无后为大”内涵绝不止步于此,从孟子衍生出的“舜不告而娶”例子,颜小二觉得出了,孟子是在借“舜不告而妻”与“无后为大”,强调君子行事的灵活性以及讲求道德原则的原则性。为什么这么说?请继续往下看。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关于“无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