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句出自《孟子告子上》,文中,孟子提出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译为:“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孟子以水为喻,阐述了人性本善。 反馈...
孟子举了个例子,说小孩子没有不爱父母的,长大了没有不敬兄长的。由爱生仁,由敬生义,这叫“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显然,仁和义都是源于人的良知本能,良知本能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教。所谓良,就是善,良知良能,就是人性本善。不过孟子这个亲亲敬长的推理,仍是基于家族情感的,有些不合时宜。于是...
这是孟子在《告子上》中的名句。孟子的性善论核心是四端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强调善性是人的固有属性。该句明确"人皆有之"表明善良本性不专属于圣贤,而是普遍存在于所有人,"能勿丧耳"则说明普通人与贤者的区别仅在于能否持守本性。完整表达了性本善的核心观点,同时指出修养的重要性,完全吻...
孟子关于人性本善的论述,在《孟子》一书中有多处体现。以下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段原文: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上》)...
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在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上两人思想截然不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提出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认为水永远向低处流,人如水一样,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恻隐之心,...
《孟子》解读:探索“人性本善”的深层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价值。孟子是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深度仅次于孔子,被誉为伟大思想家。他提出的“人性本善”理念,历经两千余年依旧影响深远,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性情与人格。然而,许多人对此理念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片面地认为“人性本善”即意味着人性...
孟子认为,人性是向善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的本性也是趋向于善良。告子和孟子的辩论 🌊告子认为,人性是天生的,存在且无善恶之分。他提出,人的天性就是饮食男女,即自然属性,叫“食、色,性也”。对此,孟子表示不同意。孟子反驳道,告子的观点好像在说,天生的就叫作性。孟子问,难道白就叫白,黑就叫黑吗?
孟子主张性善论、天赋道德观念、承认有天命;而荀子主张性恶论、道德后天形成,反对天命,强调天道自然。可赞同“性善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开始都是善良的,比如我们先天就具备一些善的品质。比如懂得为了后代不辞辛劳,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懂得他人有危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这些都不需要国家的强制性措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