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词牌名,又名“胜胜慢”“朗州慢”,起源于宋代。以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为正体,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另有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等变体。在宋代,它备受欢迎,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淮左名都》、郑觉斋《扬州慢·琼花》等。词牌沿革 此调为宋...
桥边的红芍药年复一年盛放,却不知为谁绽放。 三、创作背景该词作于淳熙三年(1176)冬至,姜夔途经遭金兵两次蹂躏后的扬州。距离建炎元年(1127)靖康之变已近五十年,但扬州仍未恢复昔日繁华。词人通过'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等意象,将个人感慨升华为时代悲歌,与《诗经·黍离》...
《扬州慢》乃南宋姜夔自创词牌,属中吕宫调。其格律为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平仄、押韵规则严谨,错落有致。 姜夔途经扬州,目睹昔日名都经金兵洗劫后荒芜破败,百感交集创作名篇《扬州慢·淮左名都》。此词以今昔扬州强烈对比,寄寓深沉的黍离之悲。受此影响,后世填此词牌多围绕凭吊古迹...
姜夔《扬州慢》原文和译文 原文: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
扬州慢 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
扬州慢 【宋】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偌大的家国天下都难逃...
姜夔《扬州慢》赏析 一、引言 姜夔(1155—1221),南宋著名词人,以其清丽脱俗的词风和深厚的音乐造诣著称。《扬州慢》是其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冬至日,时值金兵南侵后十五年,扬州城历经战乱,满目疮痍。词人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扬州城的荒凉景象,寄托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感慨与哀思。
南宋词作家姜夔,出身贫寒。因为身世经历和才华,与唐代大诗人杜牧有相仿之处,所以他在创作诗词的时候,特别喜爱“化用”杜牧的成句。姜夔在二十二岁的时候,路过兵燹之后的扬州,回想起杜牧当年在扬州的风花雪月,抚今追昔,写下一首“自度曲”《扬州慢·淮左名都》。在这首词里面,姜夔巧妙地化用了杜牧的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