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点画搭配上,“姚伯多造像记”展现了创新的趣味。如“以”、“和”字的“口”部以三角形搭接,形态活泼,打破常规,展示了一种更快更自然的书写方式,摆脱了传统“尚法”的束缚。而“罗”字上半部的点画搭接呈现断开状态,体现了结体的自由与多变。从倚侧关系观察,“经”字的左右结构相互倚侧,重心游移,...
姚伯多造像碑之所以在1500多年后依然闪耀着艺术的光芒,首先在于它继承了汉隶的拙朴而不失法度,保持了汉字结构方圆并济、舒展自如的传统美学。其次,它并未完全拘泥于汉隶的规范,而是在笔画、结构、力度等方面大胆融入个性化的元素,为后世书法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启示,实现了承前启后的艺术成就。我们将《北魏...
姚伯多造像碑何以称为“三绝碑”?第一种说法是,于右任将其与广武将军碑、慕容恩碑并称为“秦中三绝碑”,认为这三方碑石是中国书法从汉隶演变到魏体楷书的重要例证,姚伯多造像碑碑文更是书法艺术中难得的珍品。广武将军碑书体在隶楷之间,线条细劲,结体宽博,整体上宕逸朴茂,奇态横生,极使转之妙,尽笔...
姚伯多造像,是至今所知最早的道教造像碑,现藏陕西耀县博物馆,和药王山其它石刻一起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碑为道教造像碑,用笔有方有圆,有藏有露。书体楷中兼隶意,形体结构也与一般楷书、隶书有别,字形大小、斜正变化十分活泼。于右任曾将此碑与《广武...
《姚伯多造像记》的结构更是“不理性”。首先表现在字的外部轮廓比较方正,但字内空间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斜正、大小、动静变化十分自由,庄重之中蕴藏着调皮可爱。 如“熙”“安”的上半部分写得比较平正,下半部分就有意地取斜势,显得不那么“安分守己”,如同在平静的外表下藏着一颗骚动不安的心;“远”字的右...
《姚伯多造像记》亦称《姚文迁造像碑》,《姚伯多兄弟造成石文像》。姚伯多造像碑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道教造像碑,于北魏太和二十年 ( 公元 496 年 ) 立,楷书。 金熙长评《姚伯多造像记》书法:以隶入楷,以刀代笔,得仙家真逸之意,得汉刻天趣之韵。大小斜正,方圆藏露,变化自由,而天趣浑成:拙中见巧,巧中...
姚伯多造像碑是一件由陕西药王山碑林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被于右任誉为“秦中三绝碑”之一。 20世纪30年代,渭北高原的漆水、沮水两河暴涨,连发洪水。洪水过后,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城外的漆水河滩上露出了数十方碑石。这些碑石虽经河水冲刷,沾满淤泥,多数没有底座,却透着神秘的历史与艺术气息。这些碑石随即被保护...
《姚伯多造像碑》,北魏碑刻。又称《姚伯多兄弟造像记》、《姚伯多兄弟造石文像》、《姚文迁造像碑》等。楷书。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九月刻立。碑高140厘米,宽70厘米,厚30厘米。正面上部有一龛,龛外下面刻满文字。碑侧上部线刻供养人题名“道民姚文迁、姚伯多供养”等字。此碑为道教造像碑,四面刻字。正面...
林思均、胡君永|从《姚伯多造像记》浅议书法审美与宗教之关系 一、前言 越是社会动荡时期,人们越是需要宗教带来的心理慰藉。由于汉化的佛教思想符合当时统治阶级与民众的心理诉求,加之国家的推崇,魏晋南北朝的造像题记多为佛教题材,表达方式主要有图形表现、文字表现两种。其实,北魏时期不仅佛教发展迅猛,道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