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答中,冉子的“有政”,孔子给予了认可:“其事也。”这四字承认了冉子所忙的正事性质,却继而以“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此言既是教导也是期许。孔子并未质问冉求未以政事与己分担,却以“吾其与闻之”表达出一种欲望:即使不直接参与政事,作为师者,亦希望共享弟子所面临的斟酌与难题,以引导其...
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③与闻之。” ①冉子:冉有,冉求,字子有,孔子门徒。以政事见称,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②晏:通“旰”。迟;③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译文】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何回来晚了?”冉求回答说:“因有国政商讨。”孔子说:“是季孙氏采邑的政事吧。
答道:“有政务。”孔子道:“那只是事务罢了。若是有政务,虽然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⑴与闻之——与,去声,参预之意。《左传》哀公十一年曾有记载,季氏以用田赋的事征求孔子意见,并且说,“子为国老,待子而行。”可见孔子“如有政,吾其与闻之”这话是有根据的。只是冉有不明白“政”和“事”的...
13.14 冉子退朝①,子曰:“何晏也?②”对曰:“有政。”子日:“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③,吾其与闻之④。” 【注释】 ①朝:朝廷。或指鲁君的朝廷,或指季氏议事的场所。 ②晏:意为迟、晚。 ③不吾以:不用我。以,用。 ④与(yu):参与。 【翻译】 冉有从办公的地方回来,孔子说:“今天为什么回来得这...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朱子集注:冉有时为季氏宰。朝,季氏之私朝也。晏,晚也。政,国政。事,家事。以,用也。礼:大夫虽不治事,犹得与闻国政。是时季氏专鲁,其于国政,盖有不与同列议于公朝,而独与家臣谋于私室...
原文: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释文: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何这么晚?”冉求说:“有政事。”孔子说:“只是一般的事务吧?如果有政事,虽然国君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注释:晏:迟、晚。不吾以:不用我。以,用。与(yu):参与。
冉子退朝冉子退朝:冉有当时为鲁国权臣季氏的主管,退朝,指退于季氏的私朝。子曰:“何晏晏:迟,晚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冉有退朝回来。孔子说:“为啥这么晚呀?”冉有回答说:“有政务。”孔子说:“只是一般事务吧?如果有政务,虽然不用我了,我也该知道的。
译文:冉有从办公的地方回来,孔子说:“今天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呢?”冉有回答说“有政务。”孔子说:“那不过是一般性的事务罢了。如果是重要的政务,即使不用我,我还是会知道的。” 政务和事务是有所不同。一个负责国政,即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类似于立法,一个负责相关具体内容的执行,类似于执法。司法呢帮助协调这...
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注释】 ▲冉子:冉求。 ▲何晏也:为何回来晚了?晏:迟,晚。也:语气词。 ▲政:国政。 ▲事:家事。指季氏采邑的政事,而不是鲁国的国政。古代称诸侯的封国为邦,称卿大夫的采邑为家。
“政”是大方向,那是需要有高度智慧的,而冉有就是个办事的,所以孔子把“政”和“事”作了严格的区分。他认为,你们这些人谈不了什么大政,谈的都是事务层面的东西。“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孔子认为,如果真有国家大事要讨论,虽然现在朝廷没有用他,但他也会了解情况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国之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