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院,古代医疗机构名称。是专为上层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医政及医疗保健组织。太医院始设于金代,隶属于宣徽院。太医院的最高长官是太医院提点(正五品),下设使,副使,判官等,“掌诸医药,总判院事。”此外,太医院中还设管勾主管医学教育,另还设有各种名称的太医和医官。元代太医院。秩正二品。开始时长官为宣...
宫廷医药机构御药房、生药库、安乐堂、典药局及王府良医所、地方医学教育机构等都与医药管理中枢太医院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与医药有关的事宜,一般都经过太医院的协调处置而后实行。 4、清代太医院的功能 清代太医院承袭于明代,隶属于礼部,除明代太医院治则外,清代...
关于药物的来源,清初仍从明例由各省所出产的道地良药(特别是贵重药物),每年按时解纳太医院“御药库”收贮,委医官验辨优劣,申报礼部。“御药房”缺药时,需经太医院申明礼部才能开库照发。如有不足用时,由太医院给价采买,年终由各省药材折色中报销。生药由“御药房”负责切造炮制,并在吏目中选委二员...
明代的太医院在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至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期间逐步建立起来,它位于当时的都城南京,设有院使、院判、吏目、御医等官职。太医院的设立对于明代宫廷医疗制度的完善以及医药机构的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明朝的整个历史中,太医院都扮演着积极的医疗角色。到了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
于金代,元、明、清因袭,今天我们在地安门东大街还能看到清代太医院最后一处衙署的遗址。太医院的主要职能是召请名医为皇家服务,其实太医们也经常为民间服务,尤其是疫情袭来之时,太医院往往承担起京城防疫与施药的重任。金代建太医院 设惠民局 早在先秦时期,各诸侯国中,即有了太医的设置,主要是为统治者提供...
根据《光绪会典事例》的记载,到光绪时,太医院已经被裁撤到仅剩大方脉科、小方脉科、外科(原疮疡科)、眼科、口齿科。在整个清朝,太医院其实是不断变化、裁撤的。而在太医院内,宣统以前,级别最高的是五品官,被称为太医院院使。也就是说,太医院在清朝时,属于五品衙门。而在太医院院使下,则是左院判...
太医院是古代的医疗机构,掌医药,主要为宫廷服务。北京设置太医院始于金代,元明清三代沿袭。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之初,利用旧有官舍作为各衙门办事的处所,但多散处城区,杂然无序。明正统七年四月(1442年5月),始在大明门(清时称大清门,位于正阳门内)东侧新建多处官署,太医院署也在这里修建。清廷定都北京...
明代在沿袭前代医政经验和医药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对太医机构进行了许多改革,以解决先前存在的问题,并建立了以太医院为核心的集权医政格局。然而,这一体系的建立在明初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具体而言,在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夏季,朱元璋仿效元制,在南京设立了医学提举司,设置了提举、同提举、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