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释义 [ tiān lǐ rén yù ] 简称“理欲”。天理,指纲常伦理;人欲,指人们的生活欲望。宋代程朱理学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要人们放弃生活欲望,绝对遵守封建伦理教条。后来进步的思想家都反对这一禁欲主义的观点。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热搜...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宋明理学中的天理、人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天理是客观规律,人欲则是无视规律的任意妄为。第二层:有意识地遵循客观规律,把生命之意义拓展于更广大时空,是为天理;欲望不受理性支配,为外物所牵役,把生命封闭于狭囿时空,是为人欲。其表达的主要...
理欲观,是指儒家对天理和人欲关系的根本观点。亦即天理人欲观。基本释义 理与欲是中国思想史上两个十分重要的范畴。理,又称天理,通常情况下是指事物的普遍规律或准则。宋代程颢、程颐把理作为最高实体范畴,成为可以派生天地万物的宇宙本体。欲,又称人欲或私欲,是指人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
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这个“存”是“存在”的存,“灭”是“毁灭”的灭。王阳明说“纯天理,去人欲”,这个“纯”是“纯粹”的纯,“去”是“去除”的去。两者说法不同但意思相近,都是要保留住纯粹的天理,去掉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人欲。那么,“纯天理”为什么一定要“去人欲”呢?无论是老子的《...
《礼记·乐记》明确把天理与人欲作为一对伦理道德范畴提出,说“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把“灭天理、穷人欲”作为悖逆之心和淫泆之事的根源。宋明理学家融合儒家的理欲观,强调“明天理,灭人欲”。程颐说:“不是天理,便是私欲”,“无人欲即皆天理”...
存天理去人欲,亦称“穷天理,灭人欲”。理学家关于教育任务的学说。《礼记·乐记》首先将“天理”、“人欲”对举而论:“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宋理学家为“天理”提供了哲学基础,并将封建...
“天理”与 “人欲”是相对的,正常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所以阳明先生说:“去人欲,存天理。”也说:“人欲即天理。” 合天理的人欲也是生命的当然之责。朱熹说万物都有其理,“理”是天理,也可以理解为老子《道德经》里的“道”。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
1. 他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欲望,不惜违背天理。 2. 我们要明白,个人的欲望不能超越天理。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天理人欲”与追求个人欲望与正义之间的冲突联系起来。可以想象一个天空中的天理与一个人在争夺欲望的图景,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 ...
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没有第三种情况.天理与人欲是绝对对立的,放纵人欲,就必然掩盖天理;要保存天理,就必须去掉人欲.他们要求,一个儒者,应该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