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释义 [ tiān lǐ rén yù ] 简称“理欲”。天理,指纲常伦理;人欲,指人们的生活欲望。宋代程朱理学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要人们放弃生活欲望,绝对遵守封建伦理教条。后来进步的思想家都反对这一禁欲主义的观点。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热搜...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宋明理学中的天理、人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天理是客观规律,人欲则是无视规律的任意妄为。第二层:有意识地遵循客观规律,把生命之意义拓展于更广大时空,是为天理;欲望不受理性支配,为外物所牵役,把生命封闭于狭囿时空,是为人欲。其表达的主要...
1. 他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欲望,不惜违背天理。 2. 我们要明白,个人的欲望不能超越天理。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天理人欲”与追求个人欲望与正义之间的冲突联系起来。可以想象一个天空中的天理与一个人在争夺欲望的图景,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 ...
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这个“存”是“存在”的存,“灭”是“毁灭”的灭。王阳明说“纯天理,去人欲”,这个“纯”是“纯粹”的纯,“去”是“去除”的去。两者说法不同但意思相近,都是要保留住纯粹的天理,去掉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人欲。那么,“纯天理”为什么一定要“去人欲”呢?无论是老子的《...
理欲观,是指儒家对天理和人欲关系的根本观点。亦即天理人欲观。基本释义 理与欲是中国思想史上两个十分重要的范畴。理,又称天理,通常情况下是指事物的普遍规律或准则。宋代程颢、程颐把理作为最高实体范畴,成为可以派生天地万物的宇宙本体。欲,又称人欲或私欲,是指人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
“天理”与 “人欲”是相对的,正常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所以阳明先生说:“去人欲,存天理。”也说:“人欲即天理。” 合天理的人欲也是生命的当然之责。朱熹说万物都有其理,“理”是天理,也可以理解为老子《道德经》里的“道”。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
《礼记·乐记》明确把天理与人欲作为一对伦理道德范畴提出,说“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把“灭天理、穷人欲”作为悖逆之心和淫泆之事的根源。宋明理学家融合儒家的理欲观,强调“明天理,灭人欲”。程颐说:“不是天理,便是私欲”,“无人欲即皆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何为“天理”,何为“人欲”? 儒学在宋朝到达了一个高峰期,个中翘楚就是以“二程一朱”为代表的“理学”,而“存天理,灭人欲”普遍认为是理学提出,“存天理”的“理”就是“理学”的“理”。 但实际上这个概念并非“理学”首创。早在《礼记·乐记》中就已经提到: 人化物也者,...
王阳明画像天理和人欲的矛盾是一道永恒的哲学命题,对它的追问与激辩贯穿了整个晚明。 明朝中叶,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消费主义的甚嚣尘上使得僵化的程朱理学看上去越发面目可憎,“融情入理”的阳明心学应运而生,对这一社会剧变做出了掷地有声的回应。当嘉靖皇帝在“大议礼”中冲破意识形态的樊篱,坚持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