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汤--《千金》卷五 【别名】干姜汤 【处方】大黄3铢,人参3铢,细辛3铢,干姜3铢,当归3铢,甘皮3铢。 【功能主治】少小风痫,积聚腹痛。 【用法用量】干姜汤(《圣济总录》卷一七一)。方中甘皮,《圣济总录》作“甘草”。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方下所治少小风痫,明是木邪内盛,乘克中土,殊非...
百度试题 题目大黄汤功效与作用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肠痈。少腹坚硬,肿大如掌而热,按之则痛,局部或赤或白,小便稠数,汗出憎寒,其脉迟紧者来成脓,如脉数则脓已成。 大黄汤反馈 收藏
大黄汤--《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处方】大黄(碎锉,炒令香熟)1两,当归(切,焙)半两,赤芍药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栝楼根半两,桂(去粗皮)半两,人参半两,赤石脂半两,麻黄(去节,先煎,掠去沫,焙)半两,牡蛎粉(微炒)半两,紫石英(碎)半两,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
泻肝大黄汤是一种药,由大黄、黄芩、决明子、山栀子仁、桑根白皮、前胡、甘草、羚羊角、枳壳、黄连、大青、细辛组成,功效是主治风热眼,兼丹石发动,目赤痛。方名 泻肝大黄汤 组成 大黄(锉,炒)2两,黄芩(去黑心)2两,决明子(炒)2两,山栀子仁2两,桑根白皮(锉)2两,前胡(去芦头)2两,甘草(...
皂刺大黄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医宗金鉴》卷五十五。主治小儿便血,脏毒初起,肛门肿痛,或小儿积热太盛,肛门作肿,大便艰难,努力翻出,肛脱不还。组成 皂角刺,生大黄各等分。用法用量 水、酒煎服。主治 小儿便血,脏毒初起,肛门肿痛,或小儿积热太盛,肛门作肿,大便艰难,努力翻出,肛脱不还。附方 名称...
《金匮要略》:酒黄疸,心中懊,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歌诀: 栀子大黄枳实豉,酒毒湿热及黄疸,脾胃肝胆诸湿热,清热利湿功效显。 组成用法: 组成: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 用法:右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方解 本方为清解实热,利湿通便之剂。方...
厚朴大黄汤 原文: 《金匮要略》: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歌诀: 支饮厚朴大黄汤,六两大黄四枳实,厚朴一尺除痰饮,泻热行气化痰实。 组成用法: 组成: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 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方义 本方重用厚朴、大黄在于治痰饮...
大黄汤--《鬼遗》卷三 【别名】五利汤、五利大黄汤 【处方】大黄3两,栀子50个,升麻2两,黄芩3两,芒消1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痈疽,发背,时毒焮肿赤痛,烦渴便秘,脉实数;年四十已,还强壮,常大患热痈无定处,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五利汤(《千金》卷二十二)、五利大黄汤(《圣济总录》...
栀子大黄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大白》卷三。主治伤寒懊憹,又兼心下热痛,发黄。歌诀 组成 栀子、豆豉、枳实、大黄、茵陈。主治 伤寒懊依,又兼心下热痛,发黄。附方 名称:栀子大黄汤 组成:栀子8克,大黄3克,枳实15克,淡豆豉25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温服,每日服2剂 主治:酒黄疸。证见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