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诰简介 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在大诰序中讲述了颁行大诰的原因,接着列出目录七十四条。之后根据需要又编辑了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大诰内分十种项目,颁之学宫以课士,令人人习之。参阅《明史·太祖纪三》﹑《明通鉴·太祖洪武十八年》。内容概述 《大诰》所列罪案,官员玩忽职守、诽谤皇帝、...
大诰 [ dà gào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dà gào ] 1.《尚书》篇名。 2.明洪武十八年颁布的法律文件。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热搜字词肾虚 谦虚 徜徉 喇叭 矜持 英语 含义 查询 逻辑 角色 无赖 供给 ...
词典 大诰的意思dàgào 大诰拼音dà gào注音ㄉㄚˋㄍㄠˋ繁体大誥时间:2024-07-07词语解释 大诰[ dà gào ] ⒈ 《尚书》篇名。《书·大诰序》:“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孔传:“陈大道以诰天下,遂以名篇。”后用以泛称典诰之文。
《大诰》包括《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三部分,统称《御制大诰》。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日趋严重。朱元璋为维护封建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帙,仿周公《大诰》之制,颁行天下,诰戒臣民。《大诰》所列罪案,诽谤皇帝、结党乱政、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抗粮、抗差、抗...
《大诰》,西汉末期一篇文章,王莽用以来安抚人心。模仿《尚书·大诰》所做。最终王莽篡位,和《大诰》所言想违背。背景介绍 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14岁的汉平帝暴死。王莽挑选了一位只有两岁的刘婴继位。公元6年,刘婴被立为皇太子,王莽则以周公自称。此时,王莽的称帝之谋引起了刘氏宗室及官吏的强烈...
大诰的意思是:①.《尚书》篇名。《书·大诰序》:“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孔传:“陈大道以诰天下,遂以名篇。”后用以泛称典诰之文。②.明洪武十八年颁布的法律文件。内分十种项目,颁之学宫以课士,令人人习之。不久又颁布续编、三编。参阅《明史·太祖纪三》、《明通鉴...
字面上来看,“大诰”由“大”和“诰”两个汉字组成,它的意思是皇帝上谕天下,宣布一些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或法律命令。然而,在当今社会中,大诰已经过去了无数个年代,不再被用于政治上的意义,但它却在其他领域中找到了新的诠释和运用。 首先,我们可以将大诰这个词联系到教育领域。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大诰可以指代...
《尚书》中《大诰》篇是对武王去世后,三监及淮夷叛乱,周公辅佐成王平叛的记载。孔传解释为:周公以大道告诫天下,因此得名。后世以此泛指典章诰命之文。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颁布了一部法律文件,称为《大诰》,旨在教育士人。该文件分为十个项目,颁至学宫供士人学习。不久,又颁布了《...
后来,“大诰”一词被泛指为典诰之文,即用于传达重要法令或训诫的文献。到了明朝,洪武十八年,朱元璋颁布了一部名为《大诰》的法律文件,这部法律文件分为十种不同的项目,并将其颁给学宫,用以教育士人,让他们熟记于心,以此来弘扬法律精神,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朱元璋此举旨在纠正自东晋以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