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省菏泽市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战争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互相征伐,...
而楚国恰恰相反,大战在即,楚军追击过程中,士气慢慢开始怠惰。晋军退到城濮,刚好三舍,不退了,开打!晋军分上、中、下三军部署:上军在右,下军在左,中军居中。主帅先轸及晋文公坐镇中军指挥。楚国军也是按左、中、右三军配置:陈、蔡军编为右军,实力较弱;一部楚军编为左军,战斗力较强;中军为楚军...
城濮 百科释义 报错 城濮,古地名,位于山东鄄城西南临濮集。春秋卫地。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和齐、宋、秦等国联军,战败楚国于此。 查看百科 注:百科释义来自于百度百科,由网友自行编辑。©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百度首页 问题反馈 商务合作 关注微博 ...
城濮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经典战例之一。战役初期,晋文公虚心纳谏,先胜弱敌,夺取了前线基地。之后,晋国又利用谋略,取得了齐、秦两个大国的支援,夺取了作战主动权。战争爆发后,晋军退避三舍,诱敌深入,避坚捣虚,最终各个击破敌军,大获全胜。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河南郑州西北...
播放出现小问题,请 刷新 尝试 0 收藏 分享 0次播放 城濮之战:决定春秋命运的关键战役 史海遗珠阁 发布时间:1分钟前还没有任何签名哦 关注 发表评论 发表 相关推荐 自动播放 加载中,请稍后... 设为首页©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意见反馈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
先轸:晋国中军主将。他为晋文公出谋划策,是城濮之战中晋军胜利的重要谋臣。他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战略和战术,如扣留楚国使者以激怒子玉,在决战时采取先攻楚军两翼、再攻中军的作战方针等。胥臣:晋国下军佐将。在城濮之战中,他率部队以马匹蒙上虎皮为掩护,攻击楚军右翼,成功将其击溃。狐偃:晋文公的重要...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一次战争,因晋军主动“退避三舍”而获得更大主动权,并在战争中取胜。双方真正投入的兵力:晋国兵力更强 很多史界人士认为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认为城濮之战中楚国的兵力多,而晋国的兵力少,(晋国战车七百乘,秦、宋、齐三国亦派兵支援,全军由三...
公元前632年4月,楚成王决定撤兵,命令子玉率兵返回楚都。子玉没有撤兵,他反向楚成王请求增军。楚成王考虑再三后决定增兵,晋楚两国爆发决战,即为城濮之战。当年晋文公逃亡到楚国时得到楚成王的款待,立下“退避三舍”的承诺。两军相遇,晋文公履行诺言,命令全军后退九十里,到达卫国城濮地区(今山东濮县...
晋国这一举动,完全激怒子玉。子玉调动楚、陈、蔡联军要和晋国决战。晋文公见楚军锐气正盛,采取了避其锋芒的决策,选择了“退避三舍”,表面上认怂,退出了战场,将晋军陈列在城濮一带。公元前632年4月4日,晋楚在城濮展开了一场决战,决战前晋军事先对楚军做了充分的研究,认为楚军最强大的是中军、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