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和法互相作为因缘,从而生出各种法。这种教义有四种不同的解释。如果认为心和法都是因缘而生的,那么这些因缘生出的法都是无常、苦、空、不净、无我的,这是藏教义。如果领悟到心和法本来就没有生,没有生就没有灭,当体即空,不是因为灭所以空,这是通教义。如果认为无明不觉生出三细,这是心生法生;境界为...
四教义卷第三 复次上所引经论文。之非佛菩萨意也。次明共念处观。大智度论若观身为苦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受心法念处亦如是。解者不同。有师解云。共善五阴诸善心数法。合明心念处。若南岳师解。即是九相背舍胜处。诸对治观门助正道。开三解脱故名为共念处。故经云。当念空法修心观不净...
亦即依四教以论述佛陀一代教化之大纲。注释书有:四教义私记一卷(证真)、四教义资持记十二卷(皎空)、四教义笺录一卷(本纯)等。[法华文句记卷一中、维摩经玄疏卷三、大唐内典录卷十]更多:https://www.bmcx.com/
中论破诸异执既讫复说因缘四句通佛四说。即是四教之意。如此等四说法随机化物即四教义。四说即是四教之异名也。第四料简者。问曰法华经云。佛平等说如一味雨。何曾有四说之殊。答曰上来处处引四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者。尚未曾定有一说。何曾定有四教耶故。此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
最新章节: 四教义卷第十二古籍 集部夫众生机缘不一。是以教门种种不同。经云。自从得道夜乃至泥洹夜。所说之法皆实不虚。仰寻斯旨。弥有攸致。所以言之。夫道绝二途。毕竟者常乐。法唯一味。寂灭者归真。然鹿野鹤林之文。七处八会之教。岂非无顿渐之异。不定秘密之殊。是以近代诸师各为理释。今所...
《四教义》即是智顗所作《维摩诘所说经玄义》之初章。在初章基础上进一步离析广义,作有六万余言,超过原在玄义所述初章份量的三分之二。《四教义》文开七重,一、释四教名,二、辨所诠,三、明四门入理,四、明判位不同,五、明权实,六、约观心,七、通诸经论。在释四教名中有五意,即:一、正释四教名,二...
为别于天台四教仪而称大本四教义。《四教义》即是智顗所作《维摩诘所说经玄义》之初章。在初章基础上进一步离析广义,作有六万余言,超过原在玄义所述初章份量的三分之二。 微信读书推荐值 评分不足 1人点评 推荐 一般 不行 推荐 一般 不行...
凡六卷或十二卷。隋代智顗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为别于天台四教仪而称大本四教义。《四教义》即是智顗所作《维摩诘所说经玄义》之初章。在初章基础上进一步离析广义,作有六万余言,超过原在玄义所述初章份量的
为别于天台四教仪而称大本四教义。《四教义》即是智顗所作《维摩诘所说经玄义》之初章。在初章基础上进一步离析广义,作有六万余言,超过原在玄义所述初章份量的三分之二。《四教义》文开七重,一、释四教名,二、辨所诠,三、明四门入理,四、明判位不同,五、明权实,六、约观心,七、通诸经论。在释四...
四教义(六卷) 摘自:阅藏知津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撰更多:https://www.bmcx.com/ 第一释四教名,为五:一正释。二核定。三引证。四料简。五明经论用教多少不同。第二辨所诠。为四﹕一约四谛理。二约三谛理。三约二谛理。四约一谛理。第第三明四门入理,为五:一略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