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和法互相作为因缘,从而生出各种法。这种教义有四种不同的解释。如果认为心和法都是因缘而生的,那么这些因缘生出的法都是无常、苦、空、不净、无我的,这是藏教义。如果领悟到心和法本来就没有生,没有生就没有灭,当体即空,不是因为灭所以空,这是通教义。如果认为无明不觉生出三细,这是心生法生;境界为...
《四教义》即是智顗所作《维摩诘所说经玄义》之初章。在初章基础上进一步离析广义,作有六万余言,超过原在玄义所述初章份量的三分之二。《四教义》文开七重,一、释四教名,二、辨所诠,三、明四门入理,四、明判位不同,五、明权实,六、约观心,七、通诸经论。在释四教名中有五意,即:一、正释四教名,二...
亦即依四教以论述佛陀一代教化之大纲。注释书有:四教义私记一卷(证真)、四教义资持记十二卷(皎空)、四教义笺录一卷(本纯)等。[法华文句记卷一中、维摩经玄疏卷三、大唐内典录卷十] 更多:https://www.bmcx.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便民查询网 1、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至手机相册; 2、进微信扫一扫,从...
撰写关于“天台宗四教义”的读后感,首先需要了解天台宗及其四教义的基本内容。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以《妙法莲华经》为主要经典,强调止观双修的修行方法。其四教义通常指的是“实相、止观、忏悔、圆融”这四个核心理念。以下是一篇基于这些内容的读后感示例: 《天台宗四教义》读后感 在阅读了关于天台宗四教义...
四教义卷第三 复次上所引经论文。之非佛菩萨意也。次明共念处观。大智度论若观身为苦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受心法念处亦如是。解者不同。有师解云。共善五阴诸善心数法。合明心念处。若南岳师解。即是九相背舍胜处。诸对治观门助正道。开三解脱故名为共念处。故经云。当念空法修心观不净...
凡六卷或十二卷。隋代智顗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为别于天台四教仪而称大本四教义。《四教义》即是智顗所作《维摩诘所说经玄义》之初章。在初章基础上进一步离析广义,作有六万余言,超过原在玄义所述初章份量的
四教义卷第六 第四约圆教明位。释净无垢称义者。圆教诠因缘即中道不思议。佛性涅槃之理。菩萨禀此教门。理虽非浅非深。而证者不无浅深之位。今明圆教入道。亦具有四门。一有门。二空门。三空有门。四非空非有门。圆教虽有四门而诸大乘经意。多用非空非有门以明位也。正如此经。诸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
四教义 [隋]智顗 加入书架开始阅读 为别于天台四教仪而称大本四教义。《四教义》即是智顗所作《维摩诘所说经玄义》之初章。在初章基础上进一步离析广义,作有六万余言,超过原在玄义所述初章份量的三分之二。 微信读书推荐值 评分不足 1人点评 推荐 一般 不行 推荐 一般 不行...
为别于天台四教仪而称大本四教义。《四教义》即是智顗所作《维摩诘所说经玄义》之初章。在初章基础上进一步离析广义,作有六万余言,超过原在玄义所述初章份量的三分之二。《四教义》文开七重,一、释四教名,二、辨所诠,三、明四门入理,四、明判位不同,五、明权实,六、约观心,七、通诸经论。在释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