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后,众多学校和文化机构迁往川渝地区,一时之间,学校云集,学者荟萃,重庆、成都成为战时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在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坝形成抗战大后方的重要文化区,合称“文化四坝”。 Cultural Four Dams 本期【社科五分钟】...
抗战时期的“文化四坝” 抗战军兴,文亦俱进。 抗战时期的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坝,合称四川文化四坝,是当年大后方的著名文化区。其沙坪坝在重庆市区,华西坝在成都市区,而夏坝和白沙坝则在重庆西北和西南,距重庆市区都在50公里上下,旱路水路均得方便。 四个地方因何皆称坝?原来四川人与北方人...
四坝文化并不是独立的。上世纪四十年代,艾黎和他的学生们在四坝滩发现了这个“了不起”的发现后,甘肃省政府即刻派文物专家裴文中、何乐夫等一行到山丹实地考察。怎奈战争时期,民不聊生,这事也就一度搁浅。1953年,甘肃省再次派考古专家对四坝滩文化遗址作了局部考察发掘,共清理出文化灰坑3处,出土文物中有...
“四坝文化”约在距今3900年至3400年之间,因最早发现于山丹县四坝滩,故被考古界命名为“四坝文化”,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铜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 四坝文化在山丹境内主要分布于山丹河(古弱水)西南岸至川口河东岸的四坝滩上,规模较...
四坝镇,隶属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地处凉州区北部,东临石羊河,南与永昌镇毗邻,西连双城镇,北与民勤县蔡旗镇、永昌县朱王堡镇接壤,行政区域面积42.61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四坝镇户籍人口为14025人。西汉至十六国“五凉”时期,四坝镇境域分属武威郡休屠县和姑臧县,休屠县治所即今四坝镇、九墩镇一带...
「千年陶魂」——山丹四坝文化 四坝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山丹县四坝滩,故被考古界命名为"四坝文化"。也是新建立初期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四坝文化位于山丹河(古弱水)西南岸至川口河东岸的四坝滩上,规模较大,总面积约40多平方公里。1947年被山丹培黎学校师生垦荒开渠时首次发现,由民国甘肃省政府派文物专家裴文中...
四坝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房屋基址的形式分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种。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残片,已复原陶器20余件。陶器的形式有双耳彩陶罐和素面罐、单耳杯、彩陶盆、器盖、纺轮等。石器的出土数量也较多,其中大多数为细石器。细石器中有石叶、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等。大型石器中有打制的石斧、盘状器...
抗战时期的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坝,合称四川文化四坝,是当年大后方的著名文化区。其沙坪坝在重庆市区,华西坝在成都市区,而夏坝和白沙坝则在重庆西北和西南,距重庆市区都在50公里上下,旱路水路均得方便。四个地方因何皆称坝?原来四川人与北方人不同,他们把局部平原地带称为坝...
记录着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在四坝滩的西岸,有一层水平流沙沉积层。这层沉积层其实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证据,证明了这里曾经被水淹没过。看到那些如同波纹一般的流沙层,仿佛就能听见大禹指挥万民开凿河道的声音。每当我们漫步在四坝滩边,不妨多看看脚下的沙土,也许就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