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态学特征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形态有明显不同。嗜酸性粒细胞直径约为10-15微米,细胞核通常分为两叶,胞质内含有大量嗜酸性颗粒,这些颗粒在染色时呈现鲜红色或橘红色。嗜碱性粒细胞则稍小,直径约为8-10微米,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常呈分叶状或S形,胞质内含有较大的嗜碱性颗粒,染色后...
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指的是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或相对值增多,超出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症。这种病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缺氧、组织损伤等。了解和关注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二、发病原因 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主要原因包括感染、缺氧、组织损伤、创伤等。感染...
嗜中性粒细胞的正确叫法是多形核嗜中性粒细胞,即通常所说的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偏高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明确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1、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偏高:中性粒细胞偏高可见于多种生理性因素,属于正常现象,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新生儿出生时受到分娩刺激,以及发育尚不成熟等都...
IL-13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诱导巨噬细胞进一步发生M2型极化,分泌TGF-β、IL-10等抑制性...
嗜血细胞综合征,又称噬血细胞综合征或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增生症,是一种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它主要是由于原发或继发性免疫异常,导致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包括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以及发热、皮疹、肝脾肿大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因人而异,具体需要通过医生的检查和诊断来确定。
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同属于粒细胞组。它们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为抵御病原体、寄生虫和过敏原等入侵者提供前线防御。 嗜碱性粒细胞由Paul Ehrlich于1879年首次描述[1],它们是最稀有的粒细胞,占人体所有免疫细胞的比例不到1%,在显微镜下呈独特的颗粒状。这是因为细胞质中...
近日,发表在《Lab on a Chip》上的一篇封面研究中,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微流控装置的新方法,可以在10分钟内从全血样本中分离出产生过敏反应的嗜碱性粒细胞。这种微流体系统改进了原有的嗜碱性粒细胞活化测试,并有望彻底改变目前缓慢而痛...
嗜碱性粒细胞在骨髓中生成,与肥大细胞起源于相同的细胞,两者在功能上相似。嗜碱性粒细胞的形态特点为: ①比嗜中性粒细胞大 ②细胞核分叶 ③胞浆中含嗜碱性颗粒 犬猫嗜碱性粒细胞具有明显的形态学差异: 犬:灰蓝色细胞质中可见散在分布的深紫色颗粒...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个致人类白血病的逆转录病毒。它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分别从T细胞白血病和毛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分离出的人类逆转录病毒,分类上属于RNA肿瘤病毒亚科。可分为HTLV-Ⅰ和HTLV-Ⅱ 两种亚型。电镜下两型HTLV呈球形,直径约100nm,中心为病毒的RNA和逆转录酶。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