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区位于上海市北部,原为宝山县吴淞市,民国17年(1928年)设吴淞区,以区境吴淞镇为名,面积16.75平方公里。吴淞区地处长江与黄浦江交汇处的吴淞口,是水路进入上海市区喉,也是上海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区、现代化外贸港区和新发展的城市地区。吴淞为“水陆要冲,苏松喉吭”,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两代境内设...
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吴淞工人纠察队驻地遗址 位于吴淞淞兴路299号和泰和路99号(吴淞中学内),区级文物保护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央委派周恩来组织上海开展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1927年3月21日,上级发出起义指令,南市、虹口、吴淞等7个区同时向敌人发起总攻。第三次工人武...
吴淞之战,是指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鸦片战争中吴淞抗英战役。鸦片战争中的战斗之一。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6月13日英国军舰三十余艘侵入长江口,迫近吴淤。清两江总督牛鉴派人向英军求和,提督陈化成坚持抗战。16日拂晓英舰向吴淞炮台进攻。陈化成下令开炮,击伤英舰多艘。因牛鉴从宝山溃逃,英军登陆,陈化成...
吴淞街道,隶属上海市宝山区,地处宝山区东部,东临长江、黄浦江,南起长江路延伸至东海船厂南围墙,西沿泗塘河,北到双城路。行政区域总面积7.52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吴淞街道有户籍人口约6.9万人。1959年3月,为宝山县的直辖镇。1962年4月,更名为吴淞镇街道。1988年1月,撤销宝山县和吴淞区建制,建立宝山...
吴淞口,为黄浦江入长江之口的口门段,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原吴淞区)和浦东新区高桥镇(原川沙县凌桥乡、凌桥镇)之间,东距长江口30余公里,西北距宝山区约4公里。宽约800米(一说其东界自河塘灯桩至引导灯桩附近,口宽400余米),长约1.8公里。形成变迁 明以前,吴淞口是名副其实的吴淞江的出口。黄浦江出...
吴淞,素有“重洋门户、七省锁钥、苏淞喉吭”之称,是上海的海上门户,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清两朝都在吴淞口两侧建有城堡,加强东南沿海防务。1842年上海开埠后,吴淞口成为海内外船只进出长江、黄浦江的主要通道,地位更加凸显。光绪年间,由于黄浦江泥沙积累、日渐淤浅,外海来船不能直接驶抵市区,只能在吴淞...
吴淞渔市位于烟波浩渺的吴淞口处,即今天的宝山区吴淞街道位置。明清时期这里还被叫作胡巷桥,因渔市之兴旺被人们形容为“十家三酒店,一日两潮鲜”。清代宝山诗人周兆鱼对此描述道:淞口杂咏 估帆相次泊斜曛,人语潮声入店门,一路腥风吹未散,鮰鱼初上又河豚。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江苏省全舆图中的胡...
相较“淞宝”这个概念,该区域在近代之后还有另一个同样常被提及的名称:吴淞。 吴淞,原为吴淞江出海口附近地区的泛称,公元十世纪前后成陆,1386年,明朝政府为抵御倭寇在此建立吴淞江守御千户所,这是吴淞地区的第一座城堡。士兵及家属落户于此,带动了周边...
吴淞,位于宝山东部,黄浦江口西岸。张謇曾言“吴淞为吾国第一口岸,于水为长江门户,于陆为铁路终点,而又位于上海租界之前,宜为世界所瞩目”。他不仅督办过吴淞第二次开埠,还曾在此地兴办实业、创立和资助学校。可以说,吴淞是除南通之外,张謇探索中国早期现代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