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名与实的关系 “名”与“实”的关系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名是主观意识思维的产物。“实”是客观存在。主观意识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客观存在有一种无形物质不能被抽象就不能被命名。“名“具有主观意识的局限性。“实”是客观存在,但是有一种客观存在是“无形物质”,“实“应该包括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
名与实的关系,好比形与影的关系。德艺周厚,那名就一定好;容貌美丽,那影就一定美。如今不修身而想在世上传好的名,就好比容貌很丑而要求镜子里现出美的影了。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就是体道合德,享受鬼神的福祜,而不是用来求名的;立名,就是...
然而,也不乏崇尚虚名、追求浮华的人。 汉宣帝执政的时候,发现许多地方官经常说大话、空话、假话,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为博得虚名而丑态百出。汉宣帝申饬这些人说:“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如果汉宣帝对臣僚的名不副实不予以纠正而任其发展,必然会导致国家衰微。唐玄宗后期政治黑暗,其...
名与实是一对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概念。用唯物辩证法来看名与实,“名”是形式,是现象,而“实”是内容,是本质。名与实的关系是:有“名”无“实”是虚名,空名,徒有其表;而有“实”无“名”是英雄感叹,生不逢时、空怀其才。因此名与实应该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
在名与实的关系上,孔子很重视“名”,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而《吕览》认为事物的价值在其“实”,所谓“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宋代的王安石则说:“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生活中,名与实的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也启迪着我们。生活中,我们是更注重...
名与实,是一对古老的范畴。从一个人,到一个地方,一件物品,一个事件,都有“名”与“实”的两面。名,即名称、名声、名望、名誉、名头、名分、名义。实,则为实际、实质、实在、实有、实力。名与实,既可以是统一的,也可以是分离的。前者如名至实归,名副其实,名不虚传;后者如名不副实,徒有虚名,名过其实...
如此看来,可以说实是个体的,特别的;名是代表实的共相的,其中私名也是代表共相的。比如“肖战”...
正名之说始倡自孔子,而后各学者无不以命名作为第一要义。其中在各个著作中对名与实的重视都有所体现。 《左氏传》“名以制义”,《吕氏春秋·审应》篇“以其出,为之入;以其言,为之名。取其实,以责其名。”《易·系辞传》“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申子》“圣...
荀子的名实论的核心在于“正名”,即确保名字或概念与其所指的事物或现实相一致。他主张名与实之间应保持一致,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荀子认为,名的作用在于为事物赋予明确的定义,只有当名与实相符时,才能保证沟通的准确性和社会运行的稳定性。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名”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或语言标记,...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些基本概念,那就是:“名”和“实”。名就是人们给出的一种名称、名字;实就是实际存在的东西、事物。二者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名”多半是社会交流和沟通的象征手段,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实”则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它具有极强的实质性和具体性。说到“名与实”的差别,我们不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