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馆是什么意思词典解释 同文馆[ tóng wén guǎn ] ⒈ 宋代四方馆之一。专门接待高丽使臣的别馆。 引《宋史·卷一一九·礼志二十二》:「绍兴二年,高丽遣使副来贡,并赐酒食于同文馆。」《宋史·卷一六五·职官志五》:「同文馆及管勾所,掌高丽使命。」 ...
同文馆 [tóng wén guǎn] 1. 宋代四方馆之一。专以接待青唐、高丽使节。清代培养外交翻译人才的学校。1862年(同治元年)在北京成立,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要学习外文。 同文馆 引证解释 ⒈宋 代四方馆之一。专以接待 青唐、高丽 使节。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四方馆》:“四方馆。 引宋:都亭...
1866年12月11日,总理衙门大臣奕訢等奏请在同文馆设立天文算学馆,招生对象不限于八旗子弟,而扩大到满汉举人及五品以下京外各官,延请西人教习。事件经过 其理由是,洋人船炮制造,机器火器之术,都来自天文算学,现在中国讲求制造,应该首先研习天文算学.不久,朝廷表示同意,但在京城的士大夫中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主要宗旨。1862年,经奕訢等奏准设立,附设于总理衙门。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东文馆。1867年,增设天文算学馆。天文算学馆的设立使同文馆变成一所近代化多学科的外语和自然科学兼备的新式学校。学制分8年和5年两种。以学外文为主...
同文馆的拼音是:tóng wén guǎn,同文馆解释是:①宋代四方馆之一。专门接待高丽使臣的别馆。②清咸丰十年(西元1862)在北京所创立的外语专门机构。分为英、法、德、俄、日文等科,造就外交、翻译人才。
晚清时期,封闭的清政府开始设立“同文馆”,聘请外同人教授英语等外语,其目的主要是在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时尽可能少受蒙骗。但这种最初严格限定在技术层面的语言修习,却突进到科技、文化、思想乃至意识形态领域,最终引致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语言的交流往往会带来意外的收获,这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期待。 对这段...
初名上海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学校成立后名上海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同文馆。4年后改上海广方言馆。初仅设英文一馆。后加设法文馆、算学馆。光绪十七年(1891)添天文馆。校址初设于上海城内旧学宫内,同治九年(1870)迁入江南机器制造局。归两江总督及所辖江海关道管辖。设监督 1人,由上海道兼任,首任应敏斋(宝...
1861年的一天,奕䜣上奏朝廷,请求创立“同文馆”,其意在于培养外语翻译人才。辅政的两宫皇太后毫不犹豫地准奏,专门培养外语人才的同文馆便轰轰烈烈地开张了。 奕䜣 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设管理大臣、专管大臣、提调、帮提调及总教习、副教习等职。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任监察官,实际管理日常事务。先后在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新式学堂,1862年由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是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也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京师同文馆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译人员。其主要特点有:①课程中,外语居于首位,后来课程有所增加,又开设了算学、化学、万国公法、生理、天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