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太清设合州于汝阴,今安徽合肥。开皇三年(583年)改合州为庐州。南朝梁太清元年(547年)七月甲子,改设合州于汝阴(今合肥)。以故合肥县为州名。太清二年(548年),合州入东魏,梁改治江滨。东魏及北齐初,仍为合州治今合肥。陈、北周仍旧制。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合州改属隋朝,仍...
南朝梁时期,雷州半岛设置了合州,治所在徐闻(今海康),后于南朝梁太清元年(547年)七月甲子日,改在汝阴(今合肥)设立合州,以原合肥县为州名。太清二年(548年),合州被东魏占领,梁朝改治所至江滨。东魏和北齐时期,合州继续在今合肥设治。陈朝和北周沿袭此制。隋朝取代北周后,合州改属隋朝...
本期要解构的文象是古合州/会江楼,主要文象视点为水码头、合阳城,要读取的诗文是陈在汉的《合州》。 01文象信息 合川“枕三江之口,当川东北众水之凑(聚合)”,在肩扛船载的古代,交通堪称便利。清中后期,三江之上帆樯(qiáng)不断,码头之上货...
合州,位于巴川之地,唐朝开元年间户数为二万六千七百,乡有四十二个。元和时期,户数减少至二千八百九十二,乡则变为三十九个。合州地理位置在古代禹贡所记载的梁州区域,春秋时期曾为巴国领地,秦朝统一后设为巴郡。现今的合州,是汉代巴郡垫江县的旧址。宋文帝元嘉时期,这里设置了东宕渠郡,而到了后魏...
合州,出自《读史方舆纪要》梁大通中置合州,大同末改为南合州以别于合肥之合州也。隋平陈,复改为合州治海康县(今广东雷州市)。大业中,州废,仍属合浦郡。唐武德五年,复置南合州。贞观元年改东合州,八年改为雷州。《隋书》合浦郡(旧置越州。大业初改为禄州,寻改为合州。)统县十一,户二万八千六百...
合州1350年(上)公元556年,西魏恭帝改东宕渠郡置合州。因涪江与嘉陵江合流于州之南,故名。从此开启了1350多年的合州建制史,历经隋唐、两宋及元明清时期。除期间改涪州、涪州郡、巴川郡45年外,准确的时间为1312年,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合州。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时期,大致可以分为隋唐及两宋时期...
合州,现名为重庆合川市,是重庆直辖市的北大门,正规划发展成为重庆北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全市的地理面积达到了2356.21平方公里,辖有36个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下设528个行政村以及127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约为151万人。合川市地理位置优越,三江在此交汇,交通十分便利,襄渝铁路以及国道212线横贯...
南合州是南北朝时期至唐代在岭南地区设置的行政区划。梁中大同元年(546年),以岭南地区的合州为南合州(以别于合肥之合州),驻徐闻县,即今雷州市,辖境约当今广东省雷州半岛雷州、湛江、遂溪、徐闻等市县地。隋先后改称合州、合浦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合浦郡地并废徐闻郡地复置南合州,州治在海康县...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将巴川郡再复名为合州,州治在今合川市区,辖石镜、新明(县治今岳池县南)、汉初、赤水、铜梁(县治今铜梁县西北)、巴川(县治今铜粱县旧县乡)6县。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