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0年,司汤达七岁,他亲爱的母亲意外去世,司汤达的人生,陷入了另一种困境,生性沉默寡言的父亲,对司汤达非常严厉、冷漠,还把他交给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教育,希望将他培育成一个保守的教徒。然而,此时的司汤达,在外祖父的影响下,渴望自由,父亲的安排让他感到痛苦。1796年,司汤达进入了外祖父主持的学校就读,...
司汤达(1783~1842)。原名马里-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著作为《阿尔芒斯》、《红与黑》(1… 关注话题 管理 分享 百科 讨论 精华 等待回答 详细内容 人物简介
司汤达原名马里-亨利·贝尔(1783年-1842年),19世纪30年代,当以雨果为首的积极浪漫主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一部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诞生的长篇巨著《红与黑》也悄然问世,该书作者司汤达,一个生前默默无闻的海滨小城领事,也因为这部作品赢得了他身后不逊于巴尔扎克、福楼拜、左拉等一流作家的声名。今日不读《红与...
司汤达在文学史上以卓越的心理描写而著称,他的作品深入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红与黑》中对主人公于连的心理描写。 司汤达的作品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人性复杂多面,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 司汤达对艺术有着深厚的热爱,特别是对绘画和音乐,他认为艺术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司汤达的...
司汤达《红与黑》:执着于物质的人生,就是一场灾难 文|不有趣灵魂在法国的文学大师中,司汤达绝对算一个奇葩。他活着的时候,是公职人员,在文坛默默无名,但他死后,凭借小说《红与黑》,便在文学史上取得了与巴尔扎克比肩的文学地位。《红与黑》刚出版的时候,仅印750册,还都躺在书店无人问津。然而,多年之后,...
司汤达在书中所传达的诉求是追求自由、公平的理想:“红”是一条光明之路,是一条个人拼搏的奋斗之路;而“黑”是一条非正常的路,甚至是一条不择手段的悲剧之路,于连最后以一种悲剧性的结局来为这一阶层发声。从人性的角度来说,“红”象征人性中善的部分,“黑”象征人性中恶的部分。就像男主于连,在狱中...
1842年3月23日,法国作家司汤达因患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他的墓志铭上只写了短短一句话:活过、爱过、写过。司汤达 司汤达从小受祖父的影响,接触自由、平等的思想。成年后,他开始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爱尔维修、孟德斯鸠等人的作品,巩固了少年时代所接受的启蒙思想的教育,同时也奠定了他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天主教会的...
司汤达综合症的剧情简介· ··· 1817年,法国大作家司汤达来到意大利,在佛罗伦萨终日沉醉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杰作。一天,他到圣十字教堂参观米开朗基罗、伽利略和马基雅维利的陵墓,刚走出教堂大门,突然感到头脑纷乱,心脏剧烈颤动,每走一步都像要摔倒。医生诊断这是由于频繁欣赏艺术珍品使心理过于激动所至,这种 因强烈...
司汤达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号称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红与黑》《阿尔芒斯》《拉辛与莎士比亚》。《红与黑》《红与黑》是司汤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成名作,是他对当时那个时代的理解。故事的主角于连出生于一个木匠家庭,由于长相文弱清秀又喜爱阅读,整天抱着书本不...
《红与黑》是司汤达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的作品。小说以于连的个人命运来以小见大,书写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化,刻画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朽和虚伪,揭示出专制和自由的对决,社会的变迁。小说主人公于连出身卑微,生于一个木匠家庭,因为喜爱阅读,受到父亲和哥哥们的排挤。但也因此精通拉丁文,有过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