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后来史思明在安禄山死后,执意抢夺权力并杀掉安庆绪的症结所在。正所谓“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前有李猪儿后有史思明。佯装归顺,二度叛唐 史思明表面上归顺唐军,实则背地里一直有自己的打算。期间,他曾多次和叛军联合,并不断招兵买马,妄图杀一个回马枪。后来,史思明的做法引起了唐肃宗的警觉,并派遣乌承...
最终,史朝义只能同意手下的提议,杀掉了史思明。可以说,史思明的死是有原因的,正如前文提到的,他性情暴戾,甚至对自己手下也冷酷无情。面对跟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他依然下得去手,足见其手下对他有多少不满。史思明一生屠杀无数,甚至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也能下手,最终死于儿子之手,实属天道轮回。虽然是被史朝义...
导致田承嗣的家族飞黄腾达,田承嗣后来成魏博节度使,河北三镇之一,田承嗣依靠安史之乱实现了阶层飞跃,他多少是感谢安禄山和史思明的,还有很多像田承嗣这样的安史旧将,都是怀念安禄山的。二是安史叛军其实是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养活的,战争发生后,安史叛军脱离唐朝,打仗要提供粮食物资及后勤补给,还要发军饷,当然...
此时的李光弼,就像卡在史思明嗓子眼里的一根“毒刺”,使他不敢再轻举妄动。况且,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史思明是绝不会放过报复李光弼这个绝佳战机的。河阳之战,就是在这种攻防态势中,正式爆发。话说亲自率领大军猛扑过来的史思明,决定给李光弼一个“下马威”,先挫挫他的锐气再说。史思明派出无敌猛将刘龙仙来到河阳...
史思明的一生充满了老谋深算和深沉城府,然而,他最终竟然死在了自己儿子的手中,这一结局令人费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亲父子之间的反目成仇?一、父子关系的疏远 史思明的悲剧可以说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这在封建王朝中并不罕见,个人的喜好和厌恶常常影响到继承人的选择。史思明最宠爱的女子便是辛皇后。当他与...
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不仅是老乡,还是开裆裤朋友,十多岁时一起来到人生地不熟的营州讨生活。人嘛都有长处也有短处。他们的短处就是接受的教育少,文化程度不高。但长处很实用,一是语言能力强,通六蕃语。二是从小练武,骑射功夫好,擅长打斗。他们凭长处很快找到了工作,一起当上“互市牙郎”。照现在的说法,这是...
史思明出身于公元703年营州(今辽宁朝阳市),跟安禄山是老乡,而且他只比安禄山大了一天。俩人同族、同乡、而且是同岁,俩人是发小而且是铁哥们。俩人同样通晓东北个少数民的语言,俩人同样勇猛无比,但是俩人的性格却完全不同。安禄山为人八面玲珑,但是史思明却性情暴躁,安禄山是个三百斤的大胖子,史思明却是个瘦高...
史思明一生心机深沉,城府颇深,然而最终却死在自己儿子的手中,这实在令人费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父子反目成仇呢?一、父子关系的疏离 史思明的悲剧无疑是他一手酿成的。诚然,在封建王朝中,将个人的喜好带入立储的决策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史思明最钟爱的女子便是辛皇后。在他与安禄山发动政变之后,登基之...
史思明可谓是唐朝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之一。原是安禄山的手下,同样是粟特胡人。当时的唐玄宗在执政后期为了更好地治理领土,至开元、天宝间,唐玄宗在边镇设立了十大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以及剑南、岭南共为10镇,成为固定军区。图源网络 节度使集军、民、财...
是的,史思明已经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如何选择都会深度影响历史。相信当时的史思明面对这道多选题时一定是一个头两个大,最终,安庆绪帮他作出了选择。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安庆绪派遣大将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带着五千精兵前往范阳,理由是征兵。史思明马上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他允许这两人在范阳征兵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