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研究发现,在已知鸟类中,玉门甘肃鸟的特征与这两件化石最为相似,由此研究者们命名了一个新种:甄氏甘肃鸟(以纪念古生物学家甄朔南先生)。至此玉门甘肃鸟属中有了两种古鸟类,玉门甘肃鸟终于不再孤单。两种甘肃鸟的生活习性相近,生存年代相仿,但生活的地点一西一东跨越了2000多公里。更重要的是,已发现的甄氏甘肃鸟...
下面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一只始祖鸟的化石,这个化石的主人大约生活在1.5亿年前,它被认为是恐龙和鸟类过渡阶段的物种,是一种类鸟恐龙。由于鸟类的骨骼(类鸟恐龙也一样)都比较轻,很难被保留下来,所以考古学家们要发现这些化石很难,目前已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中,最大的体型只有0.5米长,和现代的一些乌鸦差不多大...
论文中正式将福井县发现的白垩纪鸟类命名为福井鸟(Fukuipteryx),属名来自“Fukui”(代表发现化石的福井县)和拉丁语中的“pteryx”(意为“翅膀”)。福井鸟的模式种名为原始福井鸟(Fukuipteryx prima),模式种名来自拉丁语,意为“原始”,显示了这种白垩纪鸟类的原始特征。会飞又能跑的古鸟 福井鸟正模标本...
论文作者之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这只琥珀古鸟长度约5厘米,只有蜂鸟大小,来自一亿年前恐龙横行的白垩纪。论文作者之一、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恐龙研究院院长路易斯⋅恰普教授说,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鸟类——吸蜜蜂鸟长约5厘米,重约1.8克,分布在古巴。新发现的...
古鸟亚纲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是最古老的确切的鸟类,其化石非常稀少,至今只发现了七块。始祖鸟的第一块化石公布于1861年,只有一根羽毛;第二块化石也公布于1861年,基本完整;第三块化石发现于1877年,是最完整的一块化石,也就是书上常常见到的那块,这块化石曾被认
10月30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一件非常特别的古鸟化石,其细节对人们理解古鸟类的多样性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领衔,英良世界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瑞安·麦凯勒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籍研究员邹...
1月30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一件被掠食者吃剩的古鸟化石,其细节对我们理解古鸟类的行为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领衔研究。 “在过去的3年中,距今约一亿年前的缅甸琥珀产出了一系列不成熟的反鸟类骨骼化石,发育阶段和完整程度各不相同。这些标本为白垩纪沉积...
琥珀中的古鸟标本保存极为完好,尤其是约2厘米长的金黄色鸟足特别醒目,“上面的鳞片,丝状羽栩栩如生,有很锋利的爪子,当时当地人都以为是蜥蜴爪,但我意识到这个标本尤其特殊,更像鸟类的足部。”标本的拥有方、腾冲虎魄阁博物馆馆长陈光回忆道,“我们后来选择与邢立达团队合作研究,他确认了我的猜测,这确实是...
《古鸟》是2018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 路易斯·M.恰佩(Luis M.Chiappe)。内容简介 《古鸟——恐龙时代的中国古鸟类》是一本最新的、全面介绍中国中生代早期鸟类发现与研究的著作。内容权威,并及时反映了该领域最新的发现和研究结果。虽 是一本古生物的专著,但内容广泛,涉及到相关地质环境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