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戏曲史话】南音(南管) 据史志记载,并参照《泉州非物资文化遗产大观》一书介绍:泉州南音原称“弦管”,是历代积淀、多元形成的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是两汉、晋唐和两宋等朝代一次次入闽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带入泉州,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体现...
「南管」为台湾的称呼 法,又名「弦管」、「南音」、「五音」、「南乐」, 流行于福建泉州、台湾、及南洋地区。这种清唱的「南管」今日在国立艺术学院已正式以「乐种」的 形式列为课程。 高甲戏:又称「九角」、「戈甲」、「交加」,系传自于泉州的剧种。「高甲戏」约形成于清光绪 年间,当时因「梨园...
在南管音乐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一种南管戏,即在南管乐器的伴奏下,以粉墨登场的演唱为主,代替南管乐的单纯演奏和清唱。 广义北管指大陆北方语系的戏曲音乐。节奏明快,曲调高亢激越,深沉雄壮。起源于长江以北,传说清乾降与嘉庆年间由安徽传入台湾。使用的乐器多为打击乐与管弦乐,主要包括七音锣、大小鼓、拍板、板子...
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汉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南安、安溪、永春、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
四块属于南管“下四管”乐器的一种,又称为“四宝”,若依中国的“八音”乐器分类方式,四块属于“竹”类,由四块长方形竹片组成,两端有竹节,演奏时左右两手各持两块,每手拇指各执一块,另一块以其它四只手指握着,借着手腕快速振动,使竹片相互撞击,发出像琵琶般连续的声响,在南管“下四管”的演奏中...
南管读音为 nán,guǎn。意思是: 拼音nán guǎn 注音ㄋㄢˊㄍㄨㄢˇ 近音词、同音词南管南館南冠南关難關难关南馆南關南官 网络百科 南管 南管通常指的是中国福建南音,即中国古代一个音乐种类。别称南音、弦管,“南曲”,“南乐”。至传入闽南后,流行于福建泉州与台湾。
马淑婷 马淑婷,1968年6月出生,本科文化程度,党委委员、南管区区委书记,主要负责南管区全面工作,负责宣传、统战、工商联、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
南管是“南曲管弦乐”的简称。它原本是流传于闽南泉州一带的古代音乐,清代随闽南移民传入台湾,台民为把这种音乐与北方系统的音乐加以区别,特称之为“南管”。使用的乐器主要有琵琶、二弦、三弦、洞箫、笛和拍板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拍板”,歌唱者演唱时,按着拍板一个字一个字地拉长音调往下唱,歌词字数不多,节奏...
南管艺人吴素霞女士1999获得由民间组织〈中华民国资深青商会总会〉主办的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殊荣。 (四)其他重要艺术奖项 如1.1998年南管老师张再稳先生、张鸿明先生荣获台湾省文化处主办「民俗技艺(南管)终身成就奖」。 2.汉唐乐府因出版南管CD荣获1990年金鼎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