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戏曲史话】南音(南管) 据史志记载,并参照《泉州非物资文化遗产大观》一书介绍:泉州南音原称“弦管”,是历代积淀、多元形成的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是两汉、晋唐和两宋等朝代一次次入闽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带入泉州,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体现...
「南管」为台湾的称呼 法,又名「弦管」、「南音」、「五音」、「南乐」, 流行于福建泉州、台湾、及南洋地区。这种清唱的「南管」今日在国立艺术学院已正式以「乐种」的 形式列为课程。 高甲戏:又称「九角」、「戈甲」、「交加」,系传自于泉州的剧种。「高甲戏」约形成于清光绪 年间,当时因「梨园...
光复后初期,传统戏曲又开始活跃,南管馆阁活动也逐渐活络,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政治上的限制解除,常民恢复以往常态生活,一是(1945~1949年间)两岸可以直接来往(1949年后至两岸开放探亲以前大陆南管人来台多经第三地辗转而来),很多南管艺人及南管欣赏人口移入台湾,注入新的活力。光复后前期南管老师或弦友如许宝桂...
在南管音乐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一种南管戏,即在南管乐器的伴奏下,以粉墨登场的演唱为主,代替南管乐的单纯演奏和清唱。 广义北管指大陆北方语系的戏曲音乐。节奏明快,曲调高亢激越,深沉雄壮。起源于长江以北,传说清乾降与嘉庆年间由安徽传入台湾。使用的乐器多为打击乐与管弦乐,主要包括七音锣、大小鼓、拍板、板子...
四块属于南管“下四管”乐器的一种,又称为“四宝”,若依中国的“八音”乐器分类方式,四块属于“竹”类,由四块长方形竹片组成,两端有竹节,演奏时左右两手各持两块,每手拇指各执一块,另一块以其它四只手指握着,借着手腕快速振动,使竹片相互撞击,发出像琵琶般连续的声响,在南管“下四管”的演奏中...
南管是“南曲管弦乐”的简称。它原本是流传于闽南泉州一带的古代音乐,清代随闽南移民传入台湾,台民为把这种音乐与北方系统的音乐加以区别,特称之为“南管”。使用的乐器主要有琵琶、二弦、三弦、洞箫、笛和拍板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拍板”,歌唱者演唱时,按着拍板一个字一个字地拉长音调往下唱,歌词字数不多,节奏...
马淑婷 马淑婷,1968年6月出生,本科文化程度,党委委员、南管区区委书记,主要负责南管区全面工作,负责宣传、统战、工商联、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
当年10月,南声社应邀前往韩国汉成,在第六届亚州作曲家联盟大会中演奏南管音乐。其后,南声社开始进行一连串的国际音乐交流活动。1982年,在台湾研究汉学的法国学者Kristofer Schipper听见蔡小月演唱后惊为天人,便力邀她与南声社到法国举行南管音乐演奏会。这次在法国国家广播电台的演唱,使得以蔡小月为代表的台湾南管一...
南管村是安徽省肥东县梁园镇下辖村。本村概况 南管村全村总人口2340人,农户数570户,村民小组16个,地处梁园镇东部,全村有耕地面积2727.5亩。我村全境约3.8平方公里。距肥东县城17公里。2010年全年人均收入约6000元。村内共有31户低保户,21户散居五保户。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560户,约占98%。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