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会馆的出现和发展与中国古代官吏制度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朝廷官员来自全国各地,又常要调任京外,致仕养老通常要回原籍,流动性较强,客居现象十分普遍。会馆主要是用作同乡官绅阶层的社交场所,以士人会馆居多。明清两朝,每当科举考试期间,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应考...
开业伊始,河北梆子《花雅运河》《芦花荡》在颜料会馆精彩上演,让已有400多年历史的老会馆得以穿越历史的尘埃,再现昔日芳华。参与演出的北京演艺集团的演职人员告诉记者,在颜料会馆演出,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大家走进老建筑,都心存敬畏,觉得在这里实现古与今、花与雅的碰撞十分难得。不断擦亮金名片 记者在采访中发...
在京建立会馆最多的省和市 - 山西省,临汾市 - 旧时,山西全省在京设立了38个会馆,光临汾一地在京就有零零总总20多家。临汾会馆原本西馆在前门外廊坊三条,被称为临汾乡祠的东馆位于西打磨厂。 2015年,将临汾会馆改建为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 △临汾会馆 来源:百度图片 名人旅居的会馆 -...
北京市已确定了七个会馆旧址 作为“演出进会馆”的承载地 众多会馆以这种方式集体亮相 这在会馆核心功能废止后的近百年尚属首次 那些对会馆怀有深厚情感的人有理由相信 会馆重生的时机已经到来 湖广会馆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五次来到北京湖广会馆,梁启超、马寅初等均在馆内做过相关主题演讲;许多梨园界名家,如...
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不仅是首都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也是会馆核心功能被废止近百年之后,在新时代会馆被活化利用、重焕文化活力的第一步。北京市2021年起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专门研究制定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作方案,着眼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聚焦打造会馆演艺新空间,让更多文艺精品走进群众...
会馆承载多样地域文化,是中华历史留给北京独特的文化遗产。会馆的出现大致可追溯到明永乐年间。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朝廷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地点由南京迁至北京,为解决来京举子及随行人员的食宿,会馆应运而生。据专家考证,在清朝中期鼎盛期,北京各类会馆有约1000个。会馆也是红色文化蕴蓄之地,早期共产党人、...
北京的会馆,既不是汉唐时的官邸,也不是现代意义的驻京办事处,按其性质及其作用,可分为试馆及工商会馆。其中试馆又称士人会馆,是民办的公益场所,为不同地域进京会试的举人服务。它伴随着科举考试兴起、衰落,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和滚烫的爱国情怀。位于北京东城区大江胡同的台湾会馆 北晚新视觉供图 举人...
目前,北京市已确定了七个会馆旧址作为“演出进会馆”的承载地。众多会馆以这种方式集体亮相,这在会馆核心功能废止后的近百年来尚属首次,那些对会馆怀有深厚情感的人有理由相信,会馆重生的时机即将到来。映照历史 会馆肇始于明朝初期的北京,是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为同乡、同行提供...
近日,中国记协与北京市委宣传部、东城区委宣传部合作举办“走读中国·走进北京老城区---见证东城区古韵新生”活动,邀请30余名中外记者在初春的浸润里走近前门三里河畔,走入颜料会馆,感受北京老城焕新魅力,共飨古韵新生交融之美。水清河畅、鱼翔浅底,初春的前门三里河公园一片生机盎然。从长巷头条最北端步入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