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印刻论在现代某些发展理论和教育实践中都受到重视。认知论的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E.托尔曼通过对动物的实验研究提出行为的目的性,即行为的动机是指望得到某些东西,或者企图躲避某些讨厌的事物。凭借经验,我们还期望通过某些途径或手段来达到我们行动的目的。这就是期望理论的出发点。但是,动机理论不仅要解释人是...
【名词解释】动机论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动机论,是关于道德评价的根据的学说之一。动机论者强调,评价行为善恶的根据,只能是或主要是行为的动机。 [1] 在他们看来,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出于一定的动机而是发生的,并且是受这一动机支配的,因此,判断行为的善恶,只能以行为的动机为根据,至于行为的后果如何,即是...
康德动机论中提到的主要观点包括:本义动机和本义目的、崇高动机和崇高目的、志愿性动机和志愿性行动、目的性动机和客观行为。 首先,康德提出的“本义动机”是指一个人行为的最基本原因,就是行为是出于自愿,而不是按照任何外部的强迫,以及未来收获利益的期待。他认为,一个人最终要达到的最大目标是自由,在追求自由的...
第一,动机论 经常发现一些人,特别事业没那么成功的人,最喜欢的角度就是“动机论”,也就是这件事他做的动机是什么? 如果动机看起来是好的,不管结果怎么样,那都是好的。 如果动机看起来是坏的,不管结果多好,那都是坏的。 第二,结果论 不论你做这个事情的初衷是什么,但是结果是双赢多赢,大家都好。
心理分析动机论是指S.弗洛伊德提出的动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由一些处于意识水平之下的内在力量和冲动所决定。认为人的所有行为起因于两组对立的本能: 生的本能(促进生存和生长)与死的本能(趋于毁灭)。生的本能的能源是里比多,主要包括性及与性有关的活动;死的本能可表现为指向自身的自杀或自毁,也可表现为...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倡导者,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论中,最低层是生理性需要,具有可辩识的生理过程。但其他高层次的需要明显较少依赖于特定的生理过程,故称为社会心理动机。恐惧 恐惧能驱使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并且能导致该活动向一个方向进行。攻击 动物和人类行为中,攻击是指暴力的、侵略的以及破坏性的行为。...
动机论亦称“意向论”,是一种片面强调动机的道德评价理论。在中国,儒家伦理具有明显的动机论倾向。孟子主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董仲舒则明确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春秋繁露》)。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善恶,主要看他是否出于“道”、“理”...
在动机论中,人们通常认为,只有当行为的出发点是善良、正义和有益时,这种行为才能被视为真正的善行。比如,一个人在帮助他人时,如果其目的是出于真心关怀和同情,那么这一行为就具有道德价值。相反,即便行为的结果是积极的,但如果背后的动机是自私或恶意,则不应被视作善行。动机论的不足之处在于...
(1)本能论认为,人的大部分动机和行为是由先天遗传固定下来的内部本能所控制的,是不学而能的,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2)驱力和诱因理论强调动机产生的方向是由内部的内驱力和外界环境的诱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3)动机的认知理论认为人类动机不是来自于存在的客观事物,而是来自于对这些事物的主观解释。其中期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