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官职> 劝学所 官署名。清末地方推广教育之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各府、厅、州、县均有。置视学一人,兼充学务总董,遵照奏定学堂章程,劝办小学,以逐渐推广普及教育。宣统二年(1910),改为府、厅、州、县长官办理学务之辅佐机关。设劝学员长一人。兼充县视学。
也是在民国初年,泰县的教育上还闹了一次“学潮”。民国十二年,劝学所刚刚改为教育局,当年的十一月就发生学生聚众冲击县议会的事件,起因是当年县议会议决减去县财政给第一省代用中学的补助款,引发学校师生不满。 十一月二十五日,代用中学学生一百多人,还有几...
中甸劝学所是近代云南省中甸县民族教育机构。1912 年成立。所址在中甸中心镇。职责:劝导藏族儿童入校读书,学习汉语、汉文。设学堂,所长兼任教师。开设国文(汉语文)、算术课。经费由县政府拨支。办学初只有藏、汉、纳西等民族学生 9人。1916年增至 20人,并增设修身、图画、唱歌等课程。1920 年有学生近 30 ...
兰州回教劝学所,近代回族教育团体。发展历史 1913年5月12日成立。所址在兰州孝友街(今酒泉路)清真寺。由甘肃提学使马邻翼,会同甘肃提督马安良、甘州提督马麟和喇世俊、蔡大愚等及回民乡绅共同创办。以筹办回民新式学校,促进和发展回民教育文化事业为宗旨。首任所长为马麟,后由达浦生、蔡大愚任所长。对兰州回族新式...
劝学所遵循法律法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团结、平等、自由、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劝学所组织架构 1. 劝学所设所长一名,副所长若干,教师一定数量,辅导员一名,劝学委员若干。 2. 所长负责全面管理劝学所的工作,副所长协助所长工作,教师负责教学工作,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指导,劝学委员负责引导学生树立...
百度试题 题目【名词解释】劝学所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劝学所始设于清光绪32年,为各厅州县全境学务之总汇。反馈 收藏
劝学所总董,亦称“学董”。清末劝学所行政首长。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始设,各厅、州、县设劝学所一处,设总董一员,由县视学充任,经提学使委派。禀承地方长官总理本所事务,领导辖下各学区劝学员,巡视各乡村市镇学堂,检查指导教育事宜。1911年改称劝学员长,1915年改称劝学所长,均任期三年。1923年废。
劝学所制度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地方教育行政体制建立的标志,也是考察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作者赴东北、西北等地查阅过与劝学所有关的地方档案,整理目前最为系统和完整的资料,即清末江苏省宝山县(今上海市宝山区)劝学所自1907—1911年间陆续整理印制的“学事一览”,该资料汇编由于...
劝学所学的意思劝学所学的意思 学习呀,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你想想看,知识就像是隐藏在各处的宝藏,等待着你去发掘。 你说为啥要劝学呢?这还用问吗!学习就像是给你自己打造了一双翅膀,能带你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没这双翅膀,你咋能看到更广阔的天空,领略更美丽的风景呢? 咱就说,你要是不学习,很多好玩的、...